9月14日,跨國藥企巨頭強生宣布品牌更新,旗下醫療科技和制藥兩大業務將整合至強生(Johnson & Johnson)名下,楊森更名為強生創新制藥(Johnson & Johnson Innovative Medicine),強生醫療科技(Johnson & Johnson MedTech)則保持不變。
知情人士透露:這次是全球官宣,各個地區真正完成法人實體和產品包裝的更替還需要一些時間。“楊森將成為光輝的歷史”。
1961年,比利時科學家保羅·楊森博士創立的楊森制藥加入強生,成為強生旗下制藥板塊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強生因為這次收購奠定處方藥研發上的優勢。嗎丁啉、西比靈、達克寧等都是楊森的明星產品。
楊森并入強生的時候曾約定:保留楊森公司的名稱、標識以及公司不受干預的獨立運營。
如今一甲子過去了,歷史的塵煙終究埋葬了曾經的約定。
從巔峰到“棄子”
加入強生后,強生紅和楊森藍一直是業內一段“佳話”。如今啟用的全新品牌標識則只有強生紅,楊森更名后,成為強生創新制藥,將專注于腫瘤、免疫、神經、心血管、肺動脈高壓和視網膜等領域。
楊森是第一批進入中國的跨國醫藥企業,是強生在中國的一張重要“名片”。1985年,美國強生子公司比利時楊森與陜西省醫藥總公司等四家企業聯合投資2.9億元成立一家新的公司,強生控股52%,合資期限50年。
這家公司,就是國人熟知的大名鼎鼎的“西安楊森”。
西安楊森最初主要業務分為處方藥和非處方藥兩大塊,產品涉及胃腸病學、神經精神學、疼痛管理學、抗感染、生物制劑和腫瘤等領域。其曾憑借嗎丁啉、達克寧等銷售過10億元的明星產品,在鼎盛時期為強生貢獻亞太地區營收的半壁江山。
西安楊森留給中國醫藥行業最深遠的影響,就是大規模地、系統地培育了中國第一代真正意義上的醫藥代表。
醫藥代表模式,為中國醫藥界輸送了不少職業經理人。一個細節是,在上世紀80年代的西安楊森人,每個人都被要求走上講臺進行3~15分鐘不等的主題演講。這種美式管理讓當時普遍不善表達的中國人慢慢熟悉醫藥代表這個行業。
但西安楊森始終無法回避的一個現實是,它過于強大的OTC產品線由于后續產品斷檔,導致公司業績開始陷入低迷。2012年,西安楊森營收同比下滑1.12%。
根據公開數據,2004年~2014年強生公布的產品引入計劃中,10年內引進了20多個高科技產品,新產品銷售占到總銷售的29%。西安楊森以OTC為主,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從美國強生手中拿到新的OTC產品。
2015年,西安楊森引進了“善妥達”、“恩澤”、“普澤力”、“億珂”等大批處方藥;2017年,西安楊森架構大調整,處方藥醫學事務部和OTC醫學事務部合二為一;2022年1月,一直負責強生公司制藥業務的Joaquin Duato接任首席執行官一職,上任后即表示會對楊森制藥進行改革。
今年以來,楊森已經剔除了7個傳染病項目,其中大多數是治療乙肝的。另外,楊森總部還打算關閉其位于荷蘭萊頓的傳染病和疫苗部門。
如今強生正式官宣,藥企名錄不再有“楊森”。
“釜底抽薪式”調整背后
過去幾年,強生大刀闊斧地改革,開啟新的戰略布局,以應對營收增長的壓力。
2022年,強生營收949.4億美元,制藥、醫療技術和消費品三大業務分別營收525.6億美元、274.2億美元和149.5億美元,營收增速僅為1.9%,遠低于輝瑞的23%和默沙東的22%。
營收承壓,挑戰還不斷,研發管線一直頗多不順。強生麾下已經進入臨床三期試驗的HIV疫苗研發失敗,新冠疫苗也因血栓等安全性問題沒能在市場站穩腳跟;另外,還被“爽身粉致癌事件”訴訟纏身長達十年之久,到今天爭議仍在。
為了改革,強生這兩年做了很多調整,砍掉乙肝和丁肝療法管線,只繼續進行“遺留研究”,還有就是停止所有抗菌治療業務等,并逐步停止其新冠疫苗和HIV疫苗的研發。如今更是直接抹去“楊森”品牌,上演“釜底抽薪式”調整。
聚焦核心業務、將資源向核心業務集中,已經成為藥企巨頭保持競爭優勢和高效運轉的不二法寶。強生也不例外。
2021年11月,強生宣布自1886年成立以來的最大一項分拆重組計劃,保留旗下制藥與醫療器械業務為“新強生”,將消費品和個人健康護理業務獨立分拆為新的子公司,“Kenvue”,并于2023年5月4日登陸紐交所。
頻繁進行管線、組織架構調整,帶來的是高頻率裁員。今年以來,強生已宣布多輪裁員,包括外科機器人領域裁減近352名員工,賓夕法尼亞州的格林菲爾德工廠裁員57人等。
歷史的車輪永遠滾滾向前,合并62年后的楊森,終究隱為強生百年進退巨變中的一個注腳。
撰稿 | 李謹行
編輯 | 江蕓 賈亭
運營 | 山谷
本文來源:健識局 作者:健識局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