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呼萬喚始出來。
9月20日,國家衛生健康委聯合藥監局等6部門發布了《第二批罕見病目錄》,新納入包括軟骨發育不全、獲得性血友病、先天性膽道閉鎖(BA)、膠質母細胞瘤(GBM)等86種罕見疾病,涵蓋血液科、皮膚科、兒科等17個學科。
根據規定,目錄動態更新的時間原則上不短于2年。然而,距離2018年首次發布罕見病目錄后,時隔5年,第二批目錄終于更新。目前,中國已有207個病種納入罕見病目錄。
伴隨目錄越來越長,許多罕見病患者“用藥難”的問題也在改善。在2022年國家醫保談判中,就有包括利司撲蘭口服溶液用散、富馬酸二甲酯腸溶膠囊等7種罕見病藥品通過談判納入醫保。目前國內已經獲批上市的75種罕見病用藥,有50余種納入醫保藥品目錄。
不過,在全球已知7000多種罕見病中,僅有不到 5%存在有效治療方法。這意味著,仍有很多患者難獲治療和保障,還有大量用藥空白仍待填補。
僅26種疾病有藥可治
《第一批罕見病目錄》包括121種罕見病,其中約60%有藥可治;這次新增的第二批目錄中,也僅有26種疾病擁有上市的藥物,共約35種產品。
其中,已獲批上市的藥物大多針對一些特殊的腫瘤疾病,如治療皮膚T細胞淋巴瘤的維布妥昔單抗、胃腸間質瘤的蘋果酸舒尼替尼膠囊、神經母細胞瘤的那西妥單抗注射液等。
來源:公開信息整理
在第二批目錄新增的86種罕見病中,不僅有一些特殊腫瘤疾病,如膠質母細胞瘤、神經纖維瘤、腎透明細胞肉瘤、皮膚T細胞淋巴瘤、隆凸性皮膚纖維肉瘤等;還包括大眾耳熟能詳的病種,如肢端肥大癥、早老癥、地中海貧血(重型)等。
就拿地中海貧血來說,這是我國南方地區最常見的遺傳病之一,其中廣東、廣西、福建、云南、貴州、海南等地是地貧的高發地區。流調顯示,在貴州,幾乎每10人中就有1位是地貧基因攜帶者;在廣西,幾乎每4-5個人就有一個是地貧基因的攜帶者,地貧基因攜帶率平均高達20%以上。
除此之外,也有發病率極低的發作性睡病,它的發病率約為兩千分之一,中國約有70萬發作性睡病患者,但最終確診的不到5000例。
由于罕見病發病率極低,病種繁多且病狀復雜,大多數醫務人員缺乏相關的醫學知識和診斷能力,導致常常出現確診困難、漏誤診率高、診斷周期長問題,有大量的罕見病被當作普通疾病治療,或未被發現。
不僅如此,全球各地對于罕見病也尚無統一定義。在美國,患者數小于20萬的疾病即可算作罕見病,像瘧疾就屬此類,而日本則將這一門檻調低至5萬人。
國內罕見病市場的轉折點發生在2018年。當時,由國家衛健委等5個部門發布的《第一批罕見病目錄》出臺后,首次將血友病、白化病、“漸凍癥”等121種罕見病納入目錄。這也是國內第一次以疾病目錄的形式為罕見病劃定定義,是中國罕見病領域最具里程碑意義的政策節點。
這一政策,無疑提高了藥企針對目錄內病種研發的積極性。與此同時,大量的社會關注、資金以及配套政策紛至沓來,罕見病這一“小眾”領域開始受到大范圍關注。
審批綠燈后,就等藥來
納入目錄并非最終目標。正如2021年醫保談判中那句“每一個小群體都不應該被放棄”,目錄的更新不僅讓少數群體被看見、被關注,還將推動一系列保障措施出爐,加速相關藥物的研發和上市。
比如,臨床急需的境外已上市境內未上市的罕見病藥品審評時限為七十日;境外已上市的罕見病藥品滿足要求后可直接批準進口;市場獨占期延長至 7 年等。
以此次新納入第二批目錄的泛發性膿皰型銀屑病為例。2022年9月,該病的靶向新藥佩索利單抗注射液在美國獲批上市,時隔僅3個月,2022年12月30日,該藥就在中國成功獲批,用于治療成人泛發性膿皰型銀屑病的急性發作。
以往,由于患者基數小、市場容量小, “孤兒藥”回報率較低,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藥企們積極性。但伴隨目錄納入工作的推進、相關藥物研發的政策支持、支付保障等越來越完善的情況下,藥企的“后顧之憂”越來越少。
自2018年以來,我國批準上市的進口和國產罕見病用藥已經達到了68個。目前,國內有81種罕見病藥物(除化學仿制藥和生物類似藥)處于臨床試驗及上市申請階段,涉及27種罕見病。
面對大量未被滿足的臨床需求,小眾領域已經成為眾多藥企押注業績增長的“第二曲線”。以2021年全球暢銷藥品TOP100為例,其中26款都是罕見病用藥或有罕見病適應癥,年銷售額均超18億美元,其中專用于囊性纖維化的 Trikafta在2021年全球銷售達到57億美元。
中國罕見病用藥市場的前景和市場環境,也讓跨國藥企巨頭更加重視。2021年9月,輝瑞和阿斯利康都在中國成立了罕見病事業部。
國內藥企中,除了恒瑞醫藥、翰森制藥,還有一大批創新藥企如曙方醫藥、瑯鈺集團、再鼎醫藥等投入研發。北海康成更是以“罕見病第一股”的光環成功上市。這些創新藥企的研發管線所針對的適應癥,也有不少被納入了此次新增的目錄。
北海康成告訴健識局,公司在研的病種包括阿拉杰里綜合征(ALGS)、先天性膽道閉鎖(BA)、膠質母細胞瘤(GBM),都被納入了第二批目錄。此外,再鼎醫藥的腫瘤電場治療已在中國獲批用于新診斷和復發膠質母細胞瘤患者的治療,并遞交用于惡性胸膜間皮瘤的上市申請。
由于罕見病的特殊性,罕見病創新藥上市后其實面臨更大的市場風險。但是,正如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副局長黃果所說,具體到每一個家庭、每一個患者,罕見病用藥往往是不可或缺的救命藥,“因此,每一種罕見病藥物都值得我們全力以赴。”
來源:國家衛健委官網
撰稿 | 李謹行
編輯 | 江蕓 賈亭
運營 | 山谷
本文來源:健識局 作者:健識局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