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成藥集采如何開展?藥監局未雨綢繆 5月19日,一份名為《廣東關于共同開展省級藥品和耗材超聲刀頭聯盟采購》的文件在業界廣為流傳,這意味著2021年以來全國最大的省級集采聯盟終于浮出水面。
5月19日,一份名為《廣東關于共同開展省級藥品和耗材超聲刀頭聯盟采購》的文件在業界廣為流傳,這意味著2021年以來全國最大的省級集采聯盟終于浮出水面。

根據文件顯示,本次采購聯盟是由廣東省向山西、福建、江西、河南、湖北、新疆建設兵團等16省(自治區)發出邀請,組建區域集團采購聯盟,共同開展省級藥品、耗材超聲刀頭帶量采購工作。
健識局梳理發現,本次由廣東省發起的16省聯盟集采共涉及281個品種,其中西藥222個,中成藥59個。
2021年初,國家衛健委明確表示,今年將開展中成藥集采。但在已經披露的第五批全國集采名單中,并沒有納入中成藥。但此番17省份的區域集采正式開展,中成藥集采相當于在半個中國正式開展。
就在還在“邀約”其他省份參與的同時,5月20日,國家藥監局召開了集采中選藥品監管工作專項推進會,對集采藥品的質量控制提出要求。罕見的是,國家藥監局竟然在這次會議上提到:藥品生產企業“應當理性報價,維護行業有序競爭的秩序和可持續發展的環境”。

“理性報價”至少包含兩層意思:不要惡意報低價;也不要隨意就棄標。總的目的是“維護行業有序競爭”。這一說法顯然已經超越了保障集采藥品質量的內容,背后的含義非常明確,就是讓參與集采的企業“彼此讓一線,今后好相見”。
業內人士表示:國家部委發出這樣的呼吁,可能是考慮到廣東等十幾個省份將中成藥大規模納入集采。
中成藥的成本構成和化藥不同,如果為了爭奪市場而一味降價,可能對藥品品質構成根本性的傷害。國家藥監局未雨綢繆,希望中藥企業摩拳擦掌準備大打“價格戰”的同時,更要兼顧藥品的質量。
01 中藥銷售本來就在下滑,獨家品種集采只剩砍價
中成藥的日子這幾年是越來越難過了。米內網最新數據顯示,2020年重點城市公立醫院終端中成藥市場規模近300億元,同比下滑12.48%。這還是未開展全國范圍集采的情況下。
今年4月,廣東省醫保局明確,按采購金額從高到低依次排序,重點將用量大、采購金額占年度總采購金額前80%的藥品納入省級藥品帶量采購范圍,逐步把更多慢性病、常見病藥品納入帶量采購。
廣東這次發出的集采倡議正是按照這一原則挑選品種的。健識局注意到,本次納入集采范圍的59個中成藥,絕大部分是臨床大品種。
以“金水寶片”、“康艾注射液”、“藍芩口服液”、“蘇黃止咳膠囊”為例,這4個獨家中成藥在2020年重點城市公立醫院終端的銷售額超過3億元。而康萊特注射液、百令膠囊的銷售額更是突破了5億元。
此外,受疫情影響,連花清瘟的系列產品在2020年重點城市公立醫院終端的銷售額增速高達54.03%,其中連花清瘟的顆粒劑型銷售占比達95%。
步長制藥的腦心通膠囊、江西青峰的喜炎平注射液、天士力的復方丹參滴丸、同濟堂的仙靈骨葆片等多款重磅產品,在2020重點城市公立醫院終端銷售的廠家排名中,均名列前茅。
這些中成藥重磅單品都是上述59個列入集采范圍的,一旦17省份集采落地,這些產品的銷量和市場規模必將會急劇萎縮。因為都是獨家品種,集采根本不存在以往“以價換量”的優勢,有的只是單純砍價。
2020年不少中藥企業都出現了業績下滑,包括大理藥業、中恒梧州藥業、廣譽遠等多家上市公司。行業里先知先覺的步長制藥、香雪制藥、天士力等紛紛向生物制藥、腫瘤、免疫等領域發力。
業內指出,以廣東省為開端,首次試水將中成藥納入集采,在明確操作路徑和產業影響之后,必將會全國推廣,巨大市場的中成藥面臨危局。
02 藥材價格上漲,藥監局未雨綢繆
廣東省邀約16省、自治區開展集采,其實也是中央政策的具體執行。今年1月,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國家醫保局副局長陳金甫明確提到,未過評品種、中成藥以及生物類似藥將被納入藥品集采。
此前,浙江金華、青海、遼寧等地都開展中成藥集采,但規模較小。本次廣東牽頭省級集采不但量大,而且要求所有醫療機構將在7-8月完成報量,并啟動談判。
中成藥集采是大勢所趨,價格也會大幅下降。但中藥和其他藥品最大的差別,在于成本的不可控性。
近年來,中藥材漲價已是行業內公開的“秘密”。太極、片仔癀、同仁堂、云南白藥都因原料藥上漲而上調產品零售價格。康恩貝董事長胡季強曾在2018年兩會上直言:“中藥材以及原料藥的價格一再上漲,搞得我們沒法生產。”
中藥材品質直接影響中成藥療效。國家藥監局正是看到了這一點,在大幅砍價之前要求將中選品種納入重點監管范圍,建立監管臺賬,加強監督檢查,特別是聚焦超低價中標或者降價幅度大的品種,加強監督管理和風險防控。
揚子江藥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徐鏡人曾公開表示,藥品集采并不是要收割低價,而是高質量的發展。不管是創新藥還是仿制藥,質量永遠是第一位。
面對瞬息萬變的市場格局,有分析人士建議,藥企選擇強強聯合的途徑實現規模效應,亦可自建原料藥基地直接生產成本。
隨著集采品種的近一步擴大,中成藥降價已成定局,市面上小散亂的藥企會逐步淘汰,中成藥企進入價格之爭也是行業發展的主旋律。
· END ·
本文來源:健識局 作者:文丨雷公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