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采重壓下,醫療器械企業的出路并不多 藍帆還行不行了?面對這樣的質疑,曾經的PVC手套大王藍帆醫療,近期做了一系列動作。 10月29日,藍帆醫療大股東突然向投資者承諾,未來3年內不再實施轉融通業務。在此之前一天,藍帆的三位高管宣布增持公司股份;27日,
集采重壓下,醫療器械企業的出路并不多
藍帆還行不行了?面對這樣的質疑,曾經的PVC手套大王藍帆醫療,近期做了一系列動作。
10月29日,藍帆醫療大股東突然向投資者承諾,未來3年內不再實施轉融通業務。在此之前一天,藍帆的三位高管宣布增持公司股份;27日,藍帆醫療宣布心腦血管事業部重組。
心腦血管事業部是藍帆醫療從低值耗材到全醫療器械平臺轉型的關鍵,產品涵蓋支架、球囊、瓣膜等高值耗材領域。健識局從藍帆方面了解到,這次重組醞釀已有一段時間。
而這一系列動作的導火索,就是不怎么好看的三季報。
手套“大勢已去”
前兩個季度凈賺34億元的藍帆醫療,三季度突然虧損了2千萬元,這讓很多投資者難以理解。
藍帆醫療對健識局表示:主要是因為三季度手套業務盈利水平明顯下滑,回歸正常業務水平。
手套的利潤能堅挺一年半,已經出乎藍帆自己的意料。隨著疫情逐漸得到控制,手套盈利水平下降,藍帆也早做好的心理準備:“手套本身就會薄利多銷的低值耗材,產品性質決定,再怎么賺錢也不會持續很久的。”
今年三季度,藍帆的手套業務收入11億元,這比一季度時的28億元降幅很大。但已經比疫情之前的2019年平均每季度4億元左右的營收高出很多。健識局獲悉,去年疫情期間,藍帆醫療的手套平均毛利率高達75%,目前已經降到了30%。

藍帆在醫用手套上的國內競爭對手之一英科醫療,也面臨同樣的窘境。今年第三季度,英科醫療凈利同比下滑近60%,英科醫療在業績預告中表示:手套價格下跌,導致三季度利潤同比下降。
成也疫情,敗也疫情。
業內知情人士對健識局表示:目前國際上銷售的兩種手套都快飽和了。PVC手套生產門檻比較低,小企業參與多,產能太大;丁腈手套此前因馬來西亞的工廠停產,中國企業獲得了一定優勢。現在馬來西亞陸續開放生產,國內企業受到沖擊。所以當前手套價格下降是必然的。
手套業務不能像之前那樣大幅盈利,以急救包為主的護理事業部也受到影響,盈利大不如前。而藍帆的心腦血管事業部還是虧損的。集采2021年正式落地后,支架每條下降到700元附近,藍帆的中標價是最低的,結果可想而知。
今年上半年手套業務大幅盈利,第一季度凈利潤高達17億元以上,掩蓋了心腦血管事業部的虧損。但隨著手套銷量、利潤率的腰斬,這種補償機制已無法持續。
藍帆醫療的心腦事業部重組,不得不提上日程。
如何繞開集采?
心腦血管事業部重組,是藍帆給出的自救良方。根據公告,藍帆需要理順該部門旗下數十家境內外子公司的股權關系,更好應對國內集采和海外疫情。
健識局了解到:藍帆的心腦血管事業部由德國的NVT、瑞士BESA、新加坡柏盛國際、中國吉威醫療以及中國和美國2大創新中心組成。由于大部分公司是收購而來的,涉及神經外科、心臟支架、瓣膜、球囊等不同門類,各公司各分其職,管理分散。海外業務受疫情影響后,國外心臟介入手術數量明顯下降。重組之后,公司整體效率會提高,抗風險能力增強。
重組之后,藍帆醫療計劃在國內加快研發速度,打開集采外的市場。
這其實是耗材企業的通常做法。健識局咨詢了另一家參與集采的企業,對方表示:企業會考慮將集采外的產品與集采品種搭配銷售,盡可能利用集采開拓的醫院市場。
“搭售”的方式是耗材銷售中常見的,但在新形勢下是否還符合監管要求,值得商榷。
藍帆醫療也試圖從現有產品上挖掘價值,在回復交易所的問詢函中,藍帆醫療表示:通過優化工藝流程,中標產品的成本有所下降,但這么做的效果有限。藍帆最重要的還是要加快研發創新。
有觀點認為,藍帆的轉型多依靠收購,自主研發方面不足。藍帆的研發團隊主要在國外,這給產品在國內獲批上市增加了一定難度。因此,藍帆計劃在上海研發中心的基礎上組建新的研發團隊,實現國內國外同步研發、同步取證。
藍帆醫療的轉型是很多耗材企業突破自身瓶頸的參考樣板。集采中標的企業短期內日子會過得緊一點,但沒中標的企業日子更難。全行業都期待能夠繞開集采。
一位不愿具名的業內人士對健識局稱:疫情大概率在冬天會有反復,手套多少還能再賺點。
#藍帆##手套##耗材#
本文來源:健識局 作者:小編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