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量是公立的兩倍,接診數不到五分之一 1月6日,曾經頭頂“中原醫療第一股”的河南鶴壁京立醫院被拍賣。 京立醫院曾是鶴壁市“十五”計劃重點工程的明星項目,也是河南省最早進入資本市場的民營醫院。2020年,鶴壁市領導還曾親自見證京立醫院的一項合作計劃。
數量是公立的兩倍,接診數不到五分之一
1月6日,曾經頭頂“中原醫療第一股”的河南鶴壁京立醫院被拍賣。
京立醫院曾是鶴壁市“十五”計劃重點工程的明星項目,也是河南省最早進入資本市場的民營醫院。2020年,鶴壁市領導還曾親自見證京立醫院的一項合作計劃。
諸多光環加持,依舊沒能挽救這家民營醫院。
京立醫院自2016年上市新三板后就開始出現凈利下滑的問題;2019年之后,更是一直處于虧損狀態。同時,醫院拖欠薪資、借貸融資糾紛、實控人被列入失信被執行人等諸多問題也開始不斷發酵。
從“萬眾矚目”到“跌落神壇”,京立醫院正是國內民營醫院坎坷求生的一個縮影。
2021年年末,國家衛健委發布《中國衛生健康統計年鑒2021》。數據顯示,2020年國內非公醫療機構整體虧損1300億元,約是公立醫療機構虧損金額的65倍。
社會資本辦醫,不再是一門好生意。
僧多粥少
衛健委的《統計年鑒》顯示,2015-2020年的5年間,民營醫院數量保持持續增長的狀態。
2018年,國內民營醫院總數首度突破2萬家,截至2020年時更是攀升至2.35萬家左右,接近公立醫院數量的兩倍,占總數的66%左右。
按照國家衛健委的口徑,這里的醫院包括一二三級醫院,以及未分級醫院,不包括門診部、診所等較簡單的醫療機構。

中國公立醫院、民營醫院數量比較(2015-2020)
政策利好是民營醫院快速發展的最重要原因。健識局粗略統計,過去5年間,僅中央層面,就有超過20份文件提到了要鼓勵民營醫院發展。十四五規劃還明確提出,要“支持社會辦醫,鼓勵有經驗的執業醫師開辦診所”。
在此情況下,包括陸道培醫院、愛爾眼科、通策醫療等眾多民營綜合或專科醫院涌現,取得了不俗的成績。以通策醫療為例,在2020年新冠疫情的影響下,公司的凈利潤仍實現了6%的增長,達到4.93億元左右。
然而,能被市場看到的“尖子生”畢竟是少數,掙扎求生,乃至虧損經營才是全貌。
《統計年鑒》顯示,2020年中國所有醫療衛生機構總收入和支出分別約為4.87和5萬億元,總體入不敷出。細分來看,公立醫療機構整體虧損約20億元;非公醫療機構收入6760億元,支出8067億元,虧損金額達到1300億元,比公立醫療機構整整多了65倍。

2020年中國醫療衛生機構收入與支出情況
另一組數據或許能為這個巨大反差做出些解釋。
就診療人次來看,2020年公立醫院接診總數達到27.92億人次。相較之下,民營醫院的接診數僅為5.31億人次左右,同比下降7%,不到前者的五分之一。
占中國醫院總數66%的民營醫院,只承擔了全國不到20%的病人,不虧才怪。
究其根源,民營醫院自身不可調和的矛盾可能是主因。一方面,民營醫院普遍存在過度診療、不規范治療、不規范收費等問題,導致社會對民營醫院的不信任感越發增強;另一方面,經營、用人成本高昂也是許多民營醫院難以盈利的重要原因。
如前述京立醫院,2017年時曾面向全國啟動人才招聘戰略計劃,許諾最高一次性獎勵3000萬元的補助和安家費。
通策、瑞爾這類靠醫生和服務吸引客源的專科民營醫院來說,在這一項上的花費更是驚人。瑞爾在招股書中提到,2021財年雇員福利開支占比高達38.6%左右。
民營醫院還需要承擔大量的營運成本,例如房租水電費用等。在經濟效益上,即便同等級的民營醫院,利潤也沒法和公立醫院相提并論。
還能繼續承擔風險嗎
時間倒退回2010年,擁有一家醫院一度是上市公司的“終極夢想”。
有數據顯示,2013年時,國內僅發生20多起醫院并購案,涉及金額21億元左右。但到了2016年,這兩個數字分別飆升至108家和161億元。華潤集團曾提出“5年30家”的收購“小目標”;曾頭頂“民營醫院第一股”的恒康醫療,不惜豪擲43億元,買下了19家醫院。
如果醫院能開“后悔藥”,這些入局者可能要搶先排隊掛號,退掉高昂的學費。
自2018年起,在帶量采購、醫保支付方式改革等控費“組合拳”之下,民營醫院逐漸陷入內憂外患:對內,管理運營就是大問題;對外,藥價下降,基層公立醫療快速崛起,提供低價高效的醫療服務,民營醫院便捷的優勢蕩然無存。
尤其是新冠疫情爆發之后,政府對公立醫院的投入更是不斷加強。
國家財政部官網顯示,2020年間,僅補貼到各省公立醫院用于“綜合改革”的資金就達100.86億元,更不要提其他的衛生健康人才培養、中醫藥事業傳承專項補助等條目。
與此同時,部分地方政府也開始行動。如深圳市對于那些入選“省級高水平建設醫院”名單的醫院,在省政府補貼3億元之外,還會單獨再發9個億,并霸氣地表示:“請在3年內花完。”
財政補貼是民營醫院不具備的重要優勢。
《統計年鑒》顯示,2020年全國公立醫院接診人次就2019年而言同比下降15%,下滑幅度遠大于民營醫院,但數以億計的財政補貼讓公立醫院免遭大筆虧損。
反觀民營醫院,只能從市場上拿錢,一旦沒了客源,虧損倒閉是必然的結局。
2020年末,恒康醫療開始轉讓醫院資產,以9000萬元的價格賣掉了旗下的大連遼漁醫院。這家地方小二甲的年門診量一度能達到16萬人次;2021年年初,北京新里程接手恒康醫療,啟動破產重整工作。
選擇熬下去的話,也許能茍且久一點,但也“難逃一死”。2021年12月,廣州南洋腫瘤醫院有限公司因資不抵債,被法院宣告破產。這也曾是一家風光無限的民營專科醫院,成立于2009年,由我國腫瘤內科創始人、中國工程院院士孫燕擔任名譽院長,拿到過復星醫藥9000余萬元的投資。但破產之時,南洋腫瘤醫院賬面上只剩下了1100多萬元。
據天眼查數據,2019年時,國內民營醫院的年度注銷量尚且只有347家。但到了2020年,這一數字已經增至685家。
行業里還是有不服輸的,健識局粗略統計,在資本推動下,包括何氏眼科醫院集團、瑞爾集團、三博腦科醫院在內,至少10家民營專科醫院在2021年遞交上市申請,其中不乏“二戰”、“三戰”者。
有業內觀點認為,所謂“倒閉潮”或許正是民營醫院的一輪大洗牌,篩掉了急于擴張、冒進的投機者,留下的自然是有價值的。
全行業虧損的大局下,剩者能為王嗎?
#醫療機構##京立醫院#
本文來源:健識局 作者:小編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