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日,再鼎醫藥港股公布了2021年年度報告。 2021年,再鼎醫藥總營收1.44億美元,同比增長194.77%,但距離盈利還很遙遠,2021年再鼎虧損7.04億美元,同比擴大161.98%。 消息發出當天,再鼎醫藥港股暴跌9.83%,美股微跌0.04%;3月3日,再鼎港股股價有所反彈。
3月2日,再鼎醫藥港股公布了2021年年度報告。
2021年,再鼎醫藥總營收1.44億美元,同比增長194.77%,但距離盈利還很遙遠,2021年再鼎虧損7.04億美元,同比擴大161.98%。
消息發出當天,再鼎醫藥港股暴跌9.83%,美股微跌0.04%;3月3日,再鼎港股股價有所反彈。
License in模式在中國到底該怎么走?
持續虧損9年,授權費用居高不下
再鼎的年報很坦誠:“自我們于2013年成立起,我們并未盈利且于各期間均出現虧損。”
2021年,再鼎醫藥總營收為1.44億美元,同比上漲194.77%。營收上漲的同時,支出也在同步增加。其中,主營業務成本為5.22億美元,同比增加212.14%;研發費用為5.73億美元,同比增加157.42%;經營成本為2.19億美元,同比增加96.59%。
收支難以平衡,導致再鼎醫藥虧損額持續擴大,從2020年的2.69億美元增加到7.04億美元。
再鼎總虧損在持續擴大的原因值得探究。從賬面數字來看,研發費用的高速增長是再鼎醫藥虧損持續擴大的一大原因,從去年的2.23億美元漲至5.73億美元。其中,授權費用的大漲成為研發費用增長的主要原因,這部分正是License in的主要成本。
2020年,再鼎醫藥的授權費用為1.08億美元,2021年這項費用漲幅255.1%,達到3.84億美元,占全年研發費用的67%。
授權費用上漲,與再鼎醫藥的持續引進密切相關。據年報顯示,即便License in模式在國內冷卻不少,領軍者再鼎醫藥仍舊新建8個合作伙伴關系,進一步擴大授權產品管線。

與此同時,主營業務成本占比由2019年的28.87%漲至2021年的36.25%,這對再鼎醫藥的盈虧也產生影響。
License in是偽命題嗎?
再鼎不止有License in,也有自研。但在國內,再鼎毫無疑問是License in模式的商業創新領軍者。如果一條賽道上領跑者的業績不佳,業內可能對整條賽道都開始觀望。
起家之時,再鼎醫藥手握License in管線。按照再鼎的計劃,要拿引進產品的利潤去反哺自研,進而實現良性循環,使經濟效益最大化。
那時國內創新藥企業剛剛冒頭,再鼎醫藥憑借License in模式的確走得更快一些,并在2017年順利登陸納斯達克。上市三年,再鼎美股股價大漲300%以上;2020年再鼎登陸港股后,股價也從602港元漲至1512港元,甚至被稱為“最貴港股”。
2021年4月,再鼎醫藥完成了一輪全球增發,募資8.58億美元。不過好景不長,2021年下半年,自科創板拒絕海和藥物IPO開始,國內對License in模式的看法突變。
也是從那時候開始,再鼎股價一路下行。

再鼎醫藥港股走勢
再鼎醫藥的對外口徑也開始發生變化,從“引進成熟產品的1.0時代”,步入“引進+研發的2.0時代”。
迭代需要時間,市場目前能看到的只有業績。2021年,再鼎醫藥實現商業化的產品有四款,均為引進產品,分別為PARP抑制劑“則樂”,腫瘤電場治療“愛普盾”,胃腸間質瘤靶向藥“擎樂”,以及抗感染藥物“紐再樂”。
“則樂”已納入國家醫保,2021年銷售金額為9357.9萬美元。同年,阿斯利康半年全球熱賣11.3億美元的 PARP 抑制劑奧拉帕利在國內上市,且其新一代PARP抑制劑AZD5305已于國內開啟臨床。除此之外,國內同類藥物的對手還包括了恒瑞醫藥、百濟神州等。
實際上,再鼎醫藥的商業化骨干來源于阿斯利康、羅氏、諾華及BMS等知名跨國藥企。但從2021年的全年業績來看,豪華配置沒有帶來相應的市場驚喜。
同樣被視為創新藥企代表,且引進與自研并進的百濟神州2021年營收12億美元,虧損收窄13%;跟在再鼎之后的“小老弟”基石藥業,2020年營收便已突破10億元大關,雖然也是虧損,但營收能力比再鼎醫藥要強。
內部迭代要時間,外部對手也不弱,當下的再鼎需要更好的智慧與效率:如果不能憑借自研產品“造血”,就很難從高成本的引進模式脫身。但從引進到引進+自研,對任何一家公司都不會容易。
License in模式如何在中國的醫藥創新環境中跑得更從容、更好看?這條賽道急需更多好消息。
本文來源:健識局 作者:小編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