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國內保健品第一股湯臣倍健發布了2021年報,一言蔽之就是:“賺了,但沒到位”。 2021年,湯臣倍健總營收74.31億元,同比增長21.93%,但與2020年立下增速30%的flag相比,少入賬近5億元。 湯臣倍健的雄心壯志也有所調整,公司董事長梁允超將2022年的營

3月5日,國內保健品第一股湯臣倍健發布了2021年報,一言蔽之就是:“賺了,但沒到位”。
2021年,湯臣倍健總營收74.31億元,同比增長21.93%,但與2020年立下增速30%的flag相比,少入賬近5億元。
湯臣倍健的雄心壯志也有所調整,公司董事長梁允超將2022年的營收增速定在了20%,同時還提出了“八年計劃”:希望用八年時間,初步完成向“強科技企業”的轉型。
一個保健品企業,要轉型做強科技,聽起來有些魔幻。董事長致股東信末寫著:“瞄準月亮,即使失敗,至少可以落到云彩之上。”
對這番詩意的表述,市場并不買單。年報披露后的首個交易日,湯臣倍健股價下跌3.69%。
靠砸錢難以砸出好市場
湯臣倍健2021年營業收入保持高速增長,凈利潤也達到17.54億元,同比增長15.07%。
但市場反應比較冷淡,剖析各季度營收概況的話,會發現湯臣倍健的業績并不穩定。
2020年在疫情背景下,國內自我保健的需求快速提高,加上前幾年一片火熱的進口保健品的入境變得困難,國內保健品行業迎來了一波較大增速。
2020年的前三季度,湯臣倍健的營收持續增長。但疫情常態化后,人們對防疫的認知加強,對保健品的需求也變得越來越理性,購買欲開始下降。2020年第四季度,湯臣倍健營收斷崖下跌至10.62億元,環比下降79.66%。

到了2021年一季度,湯臣倍健的業績卻快速沖高。湯臣倍健董秘唐金銀對健識局表示:“這與最近兩年節假日的終端銷售活動安排有關系,反映在業績上所以有較大波動。”
健識局注意到,2021年一季度,湯臣倍健銷售費用同比上漲114.95%,大量的銷售推廣投入使得業績暴漲。隨后整一年里,湯臣倍健的銷售費用居高不下,全年銷售費用達到24.78億元,同比上漲36.3%。這是湯臣倍健銷售費用在近5年內的最大漲幅。
子公司廣州麥優的并入同樣助推了銷售費用的增長。廣州麥優是湯臣倍健2020年7月收入囊中的,負責境內線上電商運營。
湯臣倍健想要借助線上銷售來開源增收,卻被線上渠道“拖累”。在銷售費用的使用分布中,去年湯臣倍健市場推廣費同比增加98.41%,平臺費用同比增加434.77%。這兩項支出與電商平臺的搭建、新媒體投放等相關。
保健品行業正經歷由品牌商主權時代到渠道商主權時代,再到消費者主權時代的變遷。盡管在國內的保健品品牌中大名鼎鼎,湯臣倍健依然很難擺脫“被挑選”的命運。
競爭壁壘不夠
在國內保健品行業,湯臣倍健稱得上龍頭,但話語權仍然不夠大。這意味著,行業的進入壁壘和競爭壁壘都不高。
保健品行業大多數產品同質化嚴重,如維生素、礦物質、膳食補充劑、鈣片、蛋白粉等產品,多數企業都有涉及,并不如制藥企業那般,在專利制度的保護下憑技術壁壘獲利。
前瞻產業研究院曾有數據顯示,2020年國內保健品行業前三的總市場份額不超過15%。
如何增加自身的競爭力?湯臣倍健選擇了兩條路線。
首先建立品牌效應。湯臣倍健常年邀請明星代言。2021年湯臣倍健趁著冬奧熱,邀請谷愛凌成為其2022年的Yep·科學營養大使。在此之前,姚明、蔡徐坤、米蘭達可兒……都與湯臣倍健有過合作。

圖源:湯臣倍健股份有限公司2021年年度報告
明星代言能帶來一部分關注,但這不能算是競爭壁壘。要想真正與同行拉開距離,還是要在產品上勝出。在2021年年報上,除了提出“八年計劃”,梁允超還明確了要未來每隔兩三年向市場推出一款自研的高科技含量重功能產品。
自2017年起,“加大研發”的字樣便持續出現在湯臣倍健的公告中。只是隨著時間過去,湯臣倍健的研發費用率反而在逐漸走低。與2020年相比,其研發人員還略有減少。
了解保健品行業的人會知道,這行內的“有效”研發并不容易。更多的“研發”成果只體現在宣傳口徑上,核心內容大同小異。
只具備“食品”基因的保健品行業,很難孕育出“我有人無”的研發能力。不知道湯臣倍健的“八年計劃”如何展開,至少靠3%不到的研發費用率應該是遠遠不夠的。
文|煙酰胺
運營|廿十三
#湯臣倍健##谷愛凌#
本文來源:健識局 作者:小編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