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跨國藥企架構調整、高管流動空前頻繁。 3月8日,默沙東中國宣布多個組織和人事變動,自本月 15 日起生效。默沙東新設立了“數據保護官”和“首席轉型官”兩個職務,分別由崔曉玲和張穎擔任,直接向默沙東中國總裁田安娜匯報。 另外,默沙東中國將數字化
眼下,跨國藥企架構調整、高管流動空前頻繁。
3月8日,默沙東中國宣布多個組織和人事變動,自本月 15 日起生效。默沙東新設立了“數據保護官”和“首席轉型官”兩個職務,分別由崔曉玲和張穎擔任,直接向默沙東中國總裁田安娜匯報。
另外,默沙東中國將數字化互動與轉型和商業運營部門合并,成立業務卓越新部門,Simon Jessup 擔任負責人;將商務運營和大客戶管理合并,成立商業卓越新部門,錢慶擔任負責人,兩人都直接向田安娜匯報。
3月2日,諾華腫瘤(中國)也宣布,血液事業部負責人夏少斐將離開諾華,其職位由現任血液事業部北一區負責人王瑋暫時代理。

這些只是2022開年至今的冰山一角。面對中國醫藥市場的深層次變動,外企的調整已經開始。
涌動的離職潮
武田、雅培、費森尤斯卡比、阿斯利康,多家巨頭公司的高管紛紛在2022年初選擇離開。
2月28日,費森尤斯卡宣布:費森尤斯卡比中國副總裁、首席財務官楊凱將于3月31日離開公司,尋求外部職業發展機會;
2月24日,雅培宣布,雅培全球副總裁、中國核心診斷總裁Tony Chan決定尋求外部機會;
2月11日,阿斯利康中國及縣市場負責人何樹真離職。
這些高管有的轉換方向,去往其他跨國藥企;也有不少加入國內創新藥企;還有的人按下職場暫停鍵。
據健識局不完全統計:過去一年,跨國藥企有25位高管發生流動。但在2022年最開始的兩個多月,外企高管變動數已經達到7個。

跨國藥企高管流動本來是普遍現象,但對于一些核心崗位,找到合適的接替人選絕非易事。空懸崗位要么啟動內部招聘,要么從業內尋找。找到之前,崗位一般會空缺,或由其他高管、甚至公司一把手暫代。如近期阿斯利康全球執行副總裁、國際業務及中國總裁王磊,就暫管了公司的腫瘤事業部。
2021年的最后一天,武田中國腫瘤事業部負責人黃皓宇離開,這距離他加入武田中國才半年多。這個重要崗位一度空缺,直到兩個月后,武田才決定由消化及內科事業部負責人閆薇接替黃皓宇的角色。
和高管離職潮相伴而行的是藥代裁員潮。隨著帶量采購、醫保談判的不斷展開和落地,跨國藥企向核心業務不斷聚焦,也加劇了裁員潮。
2022年以來,賽諾菲、渤健、東沛制藥、輝瑞、諾華等跨國藥企紛紛作出裁員決定,其中單是賽諾菲裁員就達到6000人之眾。
巨頭轉型的陣痛
離職潮、裁員潮背后,跨國藥企正在經歷新一波的的轉型陣痛。
2月28日,羅氏制藥中國相關負責人確認,羅氏中國抗感染和骨質疏松兩條產品線已完成合并。2月22日,葛蘭素史克正式宣布剝離旗下消費者健康部門。
羅氏中國稱,本次架構調整不涉及人員裁撤問題。但多數情況下,跨國藥企在華戰略、人才架構的大規模調整,高管往往會有變動。
在跨國藥企中,因架構調整、高管離職受到業界最多關注的當屬阿斯利康。
2022年以來,阿斯利康中國已經經歷了兩輪大的組織調整。先是在1月宣布成立全渠道事業部,2月又宣布合并呼吸及自體免疫事業部、消化與呼吸霧化事業部。
集采對跨國藥企的影響已展現其中。消化和呼吸業務一直是阿斯利康在中國市場上的支柱性管線,其中,呼吸領域重磅產品布地奈德吸入劑占據了中國九成以上的市場份額,年銷售額約60億元;消化系統艾司奧美拉唑注射劑年銷售額也超過30億元。
2021年6月,阿斯利康這兩個產品都沒能納入第五批國家集采。阿斯利康隨后開展了架構調整。
2022年2月,王磊接受《中歐商業評論》專訪稱:員工的離職,意味著向產業輸出優秀的人才,有利于產業生態的健康發展。
阿斯利康輸出的人才絕大部分流向了國內創新藥企,最近半年離開的7位高管里,除了一位加入羅氏,其他人入職了內資藥企,包括羅欣制藥和百濟神州。
對這類現象,王磊有自己的思考:一個公司從外面找人做領導,一個公司是自己培養領導,哪個公司更成功?我們可以源源不斷地培養領導,“走出去的人,都是到了更高的職位上,這是好事,我們應該高興。”
反向流動的也有,但不多。2月22日,君實生物原來的首席商務官錢巍被羅氏任命為羅氏中國客戶交互業務模式——腫瘤領域總經理。
外資藥企源源不斷輸出人才,跨國藥企高管愿意接下內資藥企的橄欖枝,對當下醫藥大環境的確是好事。無論是主動應變還是被動改變,對行業而言,內外資藥企之間的人員流動一定會帶來整體進步,一定程度上顯示了中國醫藥市場的蓬勃發展。
文 | 張鈴
運營 | 廿十三
每天兩篇深度稿件,解碼醫藥健康
#阿斯利康##藥企離職潮#
本文來源:健識局 作者:小編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