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醫通真的要下線了。
4月15日開始,有北京市民陸續發現,進入京醫通掛號時,系統提示稱:接北京市衛健委通知,自2023年4月24日起,京醫通平臺將下線預約掛號服務。請前往各醫院APP、公眾號、小程序掛號。
此前在3月底,健識局就關注到,北京朝陽醫院、宣武醫院、首都兒科研究所在內的北京10多家市屬醫院集中發布了新的掛號方式,包括微信服務號、小程序、APP等,其中已沒有“京醫通”。也有患者從2月中旬開始就反映:京醫通系統數據異常,無法正常掛號。
當時就有不少人猜測京醫通要停運,彼時,京醫通頁面顯示:“相信有緣的人總能再相逢”,已然做出回應。
某北京市屬醫院內部人士告訴健識局:京醫通的資金問題沒能解決,醫院一直在逐漸減少京醫通號源。
一年前,京醫通就曾因運營經費問題發生停運風波,讓不少市民嚇了一跳。經北京市衛健委介入,爭議暫時平息,京醫通照常運營,期間還不時有服務升級,豐富了更多功能。
如今塵埃落定。運營11年、累計服務患者1.5億人次的京醫通不再與患者相通,只留一句告別:山高路遠,愿風指引我們的道路。
停運風險持續一年
京醫通是典型的時代產物。
北京醫療資源豐富,長期吸引著外地患者。人生地不熟的患者來京后,往往奔走于多家醫院,以求一個最終治療方案。2012年4月,京醫通上線。一開始并不只做掛號,而是一個就診平臺,通過發放“京醫通卡”,為外地患者實現跨院診療結算一卡通功能。
這樣的好處是,大量來京就診的外地患者不用分別在各大醫院建卡,而是靠一張卡來解決就醫結算問題。
由于涉及儲值結算,北京銀行成為京醫通最早的合作方。因此,京醫通也相當于一個“銀醫通”產品,在北京銀行過往的年報中,多次被作為惠民服務案例提及。
2015年,北京市醫管局第三任局長于魯明上任后,京醫通作用逐漸擴大,開始接入在線掛號、北京醫保支付等功能。也是在這時,京醫通轉戰線上,接入微信平臺。
有了醫管局的支撐,又背靠微信的流量入口,京醫通很快壯大起來。由于京醫通連接了22家市屬醫院,北京本地市民也開始習慣于在京醫通上掛號,只用一個平臺,就能預約22家大醫院的門診、查看檢驗報告等等。
北京銀行在2021年11月的宣傳文章中提到:截至2020年底,京醫通平臺掛號預約量占市屬醫院門診預約率近90%,已成為患者就醫掛號的第一選擇。
疫情期間,京醫通更是成為北京市民和外省患者來京就診的主要渠道。到2022年4月,京醫通已累計服務1.5億余人次。
很多老百姓并不知道,這個龐大、穩定的就診平臺其實早就搖搖欲墜。
去年4月13日,一則停運通知在網上流傳,京醫通的建設和運營方北京怡和春天科技有限公司稱,由于出資方北京銀行拒絕履行義務,怡和春天7年來獨自承擔數億元運營成本,不堪重負、彈盡糧絕。
當時消息引發巨大反響,很多人那時候才知道,這項就醫惠民工程原來多年來一直由民營公司買單。
在停運通知發出的3天后,中紀委通報:于魯明因涉嫌嚴重違紀違法,接受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紀律審查和監察調查。當時不少人擔心:于魯明落馬后,他在任時力推的京醫通可能也要停擺。
不過,幾天后,北京市衛健委和北京市醫院管理中心出面回應稱:已指導當事方積極解決糾紛。北京銀行也表態:將切實履行社會責任,確保患者正常就醫。
風波很快平息,在京就醫的患者們掛號一切如昨,但平靜只勉強維系了一年。
京醫通下線,114返場
今年3月底,多家北京市屬醫院密集發布通知,宣布醫院最新的就診渠道。詭異的是,作為掛號量占據90%的平臺,京醫通未被任何一個通知提及。
京醫通平臺掛號量巨大,3月又是北方甲流高發期,激增的就醫需求、京醫通越來越少的號源,引起了不少患者私下議論。
當時不少市民反映:醫院平臺上有號,京醫通卻顯示約滿。部分實地就診的患者也發現,北京幾家市屬醫院里,京醫通自助機器越來越少,不少直接被挪到一旁,并不斷有工作人員提示,讓患者轉用其他工具掛號。
3月27日,微博認證為北京友誼醫院皮膚科主治醫生的徐宏俊發帖稱,北京部分醫院逐漸把號源放到了自家的公眾號或者App上,提醒大家如果發現京醫通沒號,就轉到醫院自有平臺。
一位北京市屬醫院內部人士向健識局證實:京醫通號源確實在逐步減少,醫院接上級通知,近期更新了就診渠道。
在很多老百姓眼里,京醫通不能停。他們認為:以前京醫通就全搞定了,想掛哪個科室,各大醫院的相關科室都會推薦,現在醫院各自為戰開發小程序和App,年輕人都覺得麻煩,老年人更搞不明白。一些帖子的評論區里,還有不少人向12345投訴。
一位醫院內部人士認為:統一的預約掛號平臺承擔著導醫和掛號功能,“就如同外賣平臺之于各家餐館,是不可或缺的”,即使京醫通下臺,也會有其他平臺來替代。
如今,京醫通的繼任者已經出現了:114掛號平臺。
此前多年,在大部分北京市民眼里,京醫通比114好用得多,號更多、好搶,繳費、查結果都方便, “有了京醫通再也沒用過114”。
如今京醫通下線,114再次返場,以很多人沒料到的方式。
4月8日,114預約掛號平臺升級,新版本補充了號源總供給量,也增加了檢驗和報告查詢功能。健識局打開小程序、網頁端,發現切換關懷版、敬老版,字體就可放大顯示,以便于老人使用。這些都是此前京醫通早就上線的功能。
改版后的114能有京醫通好用嗎?京醫通無以為繼的遭遇,114可以避免嗎?健識局將繼續保持關注。
撰稿|李傲
編輯|江蕓 賈亭
運營 | 何安盈
本文來源:健識局 作者:健識局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