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瀕臨退市或即將退市的企業,曾在中國資本市場上演了醫藥類上市公司的佳話,為大A呈現了不少成功經營的樣本。然而因為種種原因,這些藥企沒能借助資本的力量發展壯大,反而被資本所拖累,最終退市。唏噓之余,已經上市和正在努力IPO的藥企應當警醒。
4月28日,*ST宜康(宜華健康)發布公告稱,因連續20個交易日收盤價低于1元,已觸及深交所退市規定,公司自28日開市起停牌。
等待宜華健康的必然是終止上市的結局。這是2023年第一家退市的醫藥類上市公司。
宜華健康是一家從地產轉型醫療賽道的典型公司,在“大健康”概念火熱的2015年,宜華健康剝離了原有的地產業務,一頭扎入了養老、健康護理的深藍大海中。
這是一大批地產商所夢想的完美場景:在山清水秀的地方,賣高檔住宅或者商用地產,配套優質的醫療服務,讓越來越多的老人享受到優美的環境和精湛的醫護服務。萬科、萬達等大地產商自不用說,就連做醫療的方正集團、做藥的東阿阿膠也想以此進入地產業務。
地產和醫療的結合,是那個年代最火熱的概念,卻沒能結出幾個好果子。
編輯
?
養老生意難做,4年巨虧31億
2022年宜華健康也沒逃過虧損命運。
根據此前發布的2022年業績修正報告,公司凈利潤由預計虧損2.7億-4億元,下修為虧損3.5億-5億元,較上年同期暴增近50%。從2019年至2022年,宜華健康已連續4年虧損,虧損總額累計超過31億元。
編輯
?
宜華健康的背后,站著的是“潮汕資本教父”劉紹喜。
與黃光裕、李嘉誠是從潮汕走出的潮商不同,劉紹喜是扎根在潮汕的資本大佬,他早年靠木工家具生意起家,憑借高超的資本運作,打造出集住居生活、醫療養老、投資金融、 地產酒店等龐大版圖的“宜華系”。
巔峰時,劉紹喜手握兩家上市公司:宜華生活和宜華健康。2019年,劉紹喜以75億元身家位居《胡潤百富榜》的第531位。
但劉紹喜從巔峰墜落不過兩年光景,令人唏噓。
2015年,劉紹喜將宜華地產中的地產業務剝離出來,公司更名為宜華健康,開啟轉型之路。從地產起家的宜華健康要打造康養體系,“買買買”成為主旋律。2014-2017年宜華健康主要收購了四家企業:眾安康、達孜賽勒康、愛奧樂、親和源。
這其中兩家是醫院管理和醫療服務,另兩家是做養老康復和健康護理的。宜華健康自此聚集了大健康、醫療、養老等當時最流行的概念于一身。
當時“看病難、看病貴”還是醫療市場的主旋律,宜華健康瞄準高端人群,讓有錢人看病不難,創意是很不錯的。只可惜,公司老板錯估了時代。
2015年啟動醫保價格談判,2018年成立國家醫保局,一系列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的政策密集出臺,公立醫療體系迅速壯大,極大滿足了人民群眾的醫療需求。
編輯
?
2021年,達孜賽勒康、眾安康以及親和源三家分別凈虧損1.47億元、1.87億元以及0.63億元。
轉型醫療康養失敗,是宜華健康退市的直接原因。但更深層次的,是宜華健康地產式的發展思路,與醫療產業完全不合拍。
編輯
?
資本大佬已成老賴
以虧損最大的親和源為例。親和源這是國內首家中高端連鎖會員制養老的機構,其在上海的目標客戶為月均工資收入8000元以上、資產500萬元以上的退休老人。
按照網上“上海人均資產1000萬”的說法,親和源的定位應當還算精準。
親和源將養老會員卡主要分為A卡和B卡,購買A卡后擁有永久的會員居住權利,購買B卡后擁有固定15年的會員居住權利,價格在100萬-160萬元不等,每年向會員收取服務年費。截至2021年,親和源在上海、杭州嘉興、寧波、青島等地布局了中高端養老公寓近2000套。
這顯然是做地產的思路,讓消費者買房或者購買房產使用權,來換取康養服務。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目前我國養老模式的結構中,居家養老占比96%,社區養老占比3%,機構養老占比僅為1%。打著養老旗號的地產業務如何能給宜華健康帶來豐厚回報?
醫療、養老都是慢生意,但劉紹喜卻以為和地產一樣,可以進入“土地—資本”的循環越滾越大。為此,宜華健康還配備了全套的醫療醫藥產業,包括醫院、養老機構等,同時還布局了醫藥零售、醫療器械、中醫等產業,試圖打造醫藥閉環。
編輯
?
根據天眼查數據,宜華健康實控的企業超過110家。
IPG首席經濟學家柏文喜告訴健識局,醫院管理和醫療服務以及養老生活的板塊都屬于前景較好,但需要準確的市場定位以及較強的運營能力,這幾年的轉型宜華健康沒有做起來,表明其在市場定位、商業模式規劃以及運營能力方面是明顯缺失和不足的。
用地產思路高舉高打,貪功冒進,還表現在收購四家公司的決策上。宜華健康收購眾安康、達孜賽樂康、愛奧樂以及親和源集團花費超過33億元,給公司帶來了巨大的資金壓力。2019年時,宜華健康的貨幣資金僅剩1.6億元,而負債則高達50億元。
子公司業績不好、核心資產虧空,2019年時宜華健康暴雷,集中計提了14.56億元的商譽減值,導致公司的凈利潤大幅虧損15.54億元。要知道,1997年—2018年,宜華健康22年累計的凈利潤不過14.99億元。2019這一年直接把過去20多年的積累虧完了。
無奈,宜華健康只能開始變賣資產,2020年開始出售旗下的和田新生醫院、余干縣楚東醫院以及合肥仁濟腫瘤醫院等。買來時趕上大健康概念高峰,轉讓時趕上疫情停診,轉讓金額也就可想而知了。
與此同時劉紹喜的資本版圖開始瓦解。2021年11月,因宜華生活財務造假,劉紹喜被處以930萬元罰款,并被證監會采取終身證券市場禁入措施,公司也遭強制退市。作為創始人的劉紹喜也被列為“失信被執行人”,成為了“老賴“。
宜華健康留給資本市場的是一個爛攤子。根據2023年2月24日公司公告,宜華健康深圳深南大道18套房產將被司法拍賣,用于償還債務。
撰稿 | 李謹行
編輯 | 江蕓 賈亭
運營 | 王嘉琪
本文來源:健識局 作者:健識局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