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細胞基因療法代表的CAR-T,是當今世界最熱門的研究領域之一,方興未艾之際,已經出現一些值得關注的信號。
4月14日,傳奇生物發布公告稱,與諾華簽訂BCMA CAR-T產品“西達基奧侖賽”的技術轉讓、制造及臨床供應服務協議。為了能讓合作順利進行,協議中還明確:合作雙方啟動必要的技術轉讓。
西達基奧侖賽是由楊森與傳奇生物合作開發的一款CAR-T產品,在美國、日本相繼獲得上市批準,用于多發性骨髓瘤的藥物治療。2022上市首年,該產品就獲得1.34億美元的佳績。
但在今年3月,西達基奧侖賽暫停了英國的上市申報。
盡管傳奇生物/楊森雙方均未透露暫停的真實原因,但英國國家健康與護理卓越研究則在聲明中透露:西達基奧侖賽的暫停申報或與產能供應相關。
諾華就是在這一背景下參與合作的。根據協議內容:諾華未來三年將為西達基奧侖賽提供臨床申報、產品生產等一系列的基礎服務。
傳奇生物向健識局表示,引進諾華作為合同制造組織(CMO),是為能夠更快提高產能,擴大生產規模。而隨后諾華也在健識局回復稱,公司將為西達基奧侖賽提供成熟的細胞與基因療法生產能力。
CAR-T細胞治療均為自體化產品,藥物個體差異大,難以自動化操作,生產工藝無法發揮規模效應。諾華與傳奇生物的合作是整個CAR-T產業的嘗試:今后如何降本增效。
安全性是衡量品種的硬指標
諾華原本有自己的CAR-T,2017年8月諾華CAR-T細胞療法Kymriah在美國獲批上市,這也被全球醫藥界被譽為免疫細胞療法的里程碑事件。
隨后吉利德、施貴寶的CAR-T產品相繼在全球獲批上市。隨著越來越多的競品上市,CAR-T市場蛋糕越做越大:吉利德的阿基侖賽營收達11.6億美元,同比增長66.9%;施貴寶的兩款CAR-T產品2021年獲批,但銷售增長已有趕超之勢,其中Abecma增幅達136%,2022年銷售額至3.88億美元;傳奇和楊森合作的西達基奧侖賽2022年銷售額達到1.34億美元。
多個
但反觀全球第一個上市的Kymriah的市場表現卻不盡如人意。根據諾華2022年財報顯示,Kymriah的營收僅為5.36億美元,同比下跌9%。
諾華認為CAR-T產品的業績業績下滑是由于r/r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的一線治療競爭變得激烈所致。
不過亦有業內人士指出,相比于Kymriah的臨床數據,西達基奧侖賽的表現更加優異。諾華2022年3月公布的臨床數據來看,Kymriah的總體緩解率是86%,完全緩解率是69%。而西達基奧侖賽的總體緩解率則達到97.9%,完全緩解率是82.5%
顯然,在越發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良好的臨床數據是品種能否成功的關鍵因素。這就不難理解諾華“屈尊”成為傳奇生物/楊森CDMO的供應商,協助其生產及完成臨床申報等工作。
業內普遍認為,細胞與基因的臨床治療在全球范圍內,都屬于早期發展階段,入局的藥企應考慮如何降本增效、保證臨床療效以及供應鏈的穩定。否則研發技術在快速迭代之后,恐怕將失去市場先機。
個性化治療阻礙規?;a
雖然CAR-T細胞療法是業界公認今后抗腫瘤的主流方案,但動輒百萬元的天價讓所有人都望而生畏。復星凱特、藥明巨諾旗下CAR-T產品相繼申報醫保談判資格,但因價格因素止步于初審名單。
CAR-T不同于其他抗癌藥的治療方式,其治療過程需要患者利用自體血回輸完成,這意味著,CAR-T療法需要“個性化定制”,無法規模化生產。
患者使用CAR-T療法,臨床醫生必須先從制藥企業獲得相應生產名額。一名City of Hope的美國醫生透露,在他診療的10名患者中,僅有2-3名能夠用得上。
產能已是整個CAR-T產業需面臨的共性問題。早在2022年,傳奇生物CEO黃穎向媒體表示,慢病毒載體短缺是阻礙西達基奧侖賽推廣的首要難題,同時設計和培養治療性T細胞的能力受限。
CAR-T要實現規?;⒆詣踊a,縮短患者等待時間是國內外藥企的共識。
首先要從手動向自動化生產體系轉型。自CAR-T藥企擴建廠房后,最花費時間是培訓操作人員,至少要半年才能上崗制備產品。其次,CAR-T療法是由單一的監控工體提供,產品不能大規模在臨床使用。這是兩大技術難題。
傳奇生物投資5億美元,擴建新澤西州的生產基地及比利時的工廠。按照傳奇生物的計劃,公司將滿足楊森年銷售超50億美元銷售峰值的設計。
但當下傳奇生物沒法完成生產任務,委托CDMO公司生產的話通常需要提前9個月下訂單。傳奇生物或許是低估了患者的訂單數量,這才選擇與諾華展開CDOM的合作。
降本增效才是CAR-T產業的出路
弗若斯特沙利文數據指出,2015年以來,全球細胞治療行業開始高速發展。從2016年到2020年,市場規模從5040萬美元增長到20.8億美元,預計到2025年,全球細胞治療市場規模將達到近305.4億美元。
硬幣的另一面是,CAR-T細胞療法的研究與產品不成正比。根據《柳葉刀-血液病學》顯示,截至2021年11月,中國已有714項CAR-T細胞療法的臨床研究注冊,而在中國獲批上市的CAR-T細胞療法,目前僅有復星凱特與藥明巨諾的產品。
全球首款CAR-TKymriah是在2019年在中國申報臨床研究的,2020年9月成功入組第一位中國受試者。但截至目前,仍未獲得該藥品任何試驗進展的消息。
行業非常看好,前景十分廣闊,當下就供不應求,但還是有很多企業賺不到錢。
中國十分重視細胞基因療法的開發,近期舉辦的博鰲亞洲論壇健康產業國際論壇上,國家藥監局藥品審評中心生物制品藥學部副部長韋薇強調,很多細胞和基因治療產品在Pre IND階段就進行了至少一輪溝通交流,有的溝通次數多達五輪以上。這些充分的交流對后續注冊申報的結果都會非常有幫助。
韋薇逐還指出,突破性療法當前體量在細胞和基因治療占到了23%。對有突出臨床效果的項目可縮短近一半的時間。
從短期來看,企業需要不斷提升效率,降低細胞基因療法的成本,同時需要商業保險的落地,增加患者的支付可及性;但從長遠而言,技術突破才是降本的關鍵,今后只有讓更多的腫瘤患者用上CAR-T細胞療法,整個產業才能持續有效地發展。
撰稿|雷公
編輯|江蕓 賈亭
運營 | 何安盈
圖源|視覺中國
#藥企##基因療法##腫瘤#
本文來源:健識局 作者:健識局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