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首個中藥飲片聯盟集采結果出爐,中藥市場面臨新一輪變動。
5月22日,山東互聯網中藥(材)交易中心發布《中藥飲片聯合采購擬中選企業名單公示》,公布了全國首次中藥飲片集采的結果:對21個中藥飲片品種進行集采,共有100家企業中選,平均降價29.5%,最大降幅56.5%。
此前,中藥材漲價的消息就沒停過。
2021年9月,《經濟參考報》對全國最大的中藥材集散地安徽毫州進行調查:多數經營戶都感受到了中藥材價格的強勢上漲,更有商戶表示往年地黃每公斤10多元,這一年漲到了30多元,“這是很少見的”。
2022年1月,央視財經采訪報道,在華南地區最大的中藥批發市場,有商戶表示超過九成的滋補類藥材價格上漲;廣州某藥業副總經理更是直言,常用的600多種常用藥材中,95%價格都在上漲。梔子、車前子、川芎、百合等漲幅大于或等于100%。
此次集采,無疑是對持續漲價說法的反擊,中藥材顯然還有降價空間!
一直以來,由于種植條件、產品成熟度、加工等差異的存在,中藥飲片標準化的難度不小;同種類中藥飲片的價格自然也是千奇百怪。
行業都沒有辦法統一的事情,消費者自然也沒辦法判斷合理與否,只有掏錢的份。
眼下,政府組織集采,并對中藥飲片價格進行透明化。中藥飲片價格混亂的日子一去不回,“性價比”的比拼將會更加激烈,跟不上節奏的企業將會面臨淘汰。
中藥材,在集采市場面前放下身段
一公斤100萬,國內中藥材出現了“新貴”。
5月24日,據媒體報道,生產安宮牛黃丸所用的主要原料——天然牛黃,已經出現1公斤售價突破100萬元的情況,同時,“價格可能會持續上漲。”
就在5月初,片仔癀剛剛宣布其當家產品片仔癀錠劑上調價格28%。
對此,市場解讀為疫情后遺癥。實際上,不管是疫情前還是疫情后,中藥材漲價的消息就沒停下來過。據《人民日報》報道,20年來,片仔癀漲價18次,漲幅561%。
而據疫情前商務部印發的《2017年中藥材流通市場分析報告》,2017年,超200種中藥品種平均漲幅24%。漲幅最大的的品種是具有活血化瘀、清熱解毒功效的馬鞭草,漲幅波動達225%。
中藥材是所有中藥制品的原料,如今價格不斷走向“高貴”,中藥飲片、顆粒也隨之水漲船高。尤其是和中藥材難以嚴格區分的中藥飲片。
但是,中藥材的連續漲價真的合理么?這從政府主導的集采結果中就可以一探究竟。
2021年12月,為了貫徹“三明采購聯盟”等精神,山東省省際中藥(材)采購聯盟積極響應號召,與三明采購聯盟(全國)中藥(材)分部合并,成立三明采購聯盟(全國)省際中藥(材)采購聯盟。
聯盟成立的第一件事,就是組織中藥飲片的集采。此次集采共有15個省份參與,覆蓋6000多家醫療機構,采購需求量達到655.88萬公斤,吸引了328家中藥飲片生產企業參與,申報產品數量7647個。
市場份額越大,企業決心就越大。此前漲價不休不止的中藥飲片,在集采市場面前終于“放低身段”。
以地龍為例,2022年6月,《中國經濟周刊》發布報道稱,近年來,中藥材地龍的價格不斷上漲,從一公斤70塊錢,漲至300多元。這種上漲趨勢,直接推動了“地龍儀”等生產商的旺盛。
而在此次山東牽頭的中藥飲片集采中,地龍恰好被納入其中。據聯盟披露,在第二輪報價過程中,針對地龍產品,共有69家藥企參與;最終進入擬中選名單的有42家。
集采并沒有公布單個品種的降價幅度,但是從“平均降價29.5%,最大降幅56.5%”的官方口徑來看,此次地龍的降價幅度有可能在30%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市場上的中藥飲片分為通貨和選貨,集采主要針對通貨進行,就像在化藥領域,過了一致性評價就可以參與集采一樣。而要求較高的企業,通常會特殊定制,例如指定要天然牛黃。當然,如果以選貨的標準看,價格也就沒上限了。
相比來說,通貨更能反映行業的整體價值。能夠降價,就說明價格還有泡沫。中藥飲片與中藥材界限不算清晰,均處于中成藥的上游,此次的集采成果無疑會對后續的全國中成藥集采產生影響。
定價權要變!
打掉產品的虛價,只是此次中藥材集采聯盟的目標之一;聯盟更加想要做的,是推動中藥材整個產業鏈的透明化。
不夠透明,正是近年中藥材價格持續上漲的主要原因。
與化藥不同,中藥材實際是一種農產品,產品質量受日照、土地、氣候、品種、種植方式等多方面影響,因而中藥材的道地性明顯。例如寧夏的枸杞、山東的阿膠、東北的人參等較為知名。
國內地區幅員遼闊,其他地區也不會杜絕枸杞、阿膠、人參的培育,疊加上盡管同一地區同一品種,不同批次的農作物品質也會不同,中藥材的標準化異常困難。
在此背景下,中藥材的價格參差不齊。人力成本、惡劣天氣、供需不平衡等,都成了供應商不斷漲價的理由。
對此,此次的中藥材聯盟推出了一個獨立的平臺:山東互聯網中藥(材)交易中心。除了公布聯盟集采的相關信息外,該交易中心還對外公示了全國中藥材價格的實時變動。
圖截自:山東互聯網中藥(材)交易中心
當不同企業的價格公布逐漸透明化,行業的定價考量和趨勢也將會趨于一致,整個行業的競爭力度也將加強,定價權將會從企業手中轉向市場。
在此次中藥飲片集采之前,也曾有一些平臺試圖實時更新中藥材市場情況,包括上海天億實業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控股下公司推出的中藥材天地網;國內A股中藥上市公司珍寶島藥業投建運營的毫州中藥材商品交易中心;由康美藥業推出的中藥材價格指數網站……
圖截自:毫州中藥材商品交易中心
企業愿意花錢建立這樣一個平臺,無非為了一件事:掌控中藥材的定價權。但多年過去,幾家比拼下來,并沒有一家做到行業公認。
眼下,由政府來背書,山東互聯網中藥(材)交易中心正式上線。據了解,該交易中心是全國唯一獲得授權,承接全國中藥(材)集中采購交易工作的交易平臺。
今年以來,隨著國務院辦公廳下發《中醫藥振興計劃實施方案》,中醫藥全產業鏈迎來發展契機,難以管控的中藥材領域成為重中之重。
眼下,中藥飲片的集采成果落地,湖北組織的中成藥集采聯盟也在推進中,各種規則、調整都將意味著整個市場的變動方向。上游產品的管控日漸規范,市場所期待的中藥配方顆粒集采或許也快了。
此前為中藥材漲價無悔買單的市場,就要變天了。
撰稿 | 煙酰胺
編輯 | 江蕓 賈亭
運營 | 王嘉琪
圖源 | 視覺中國
本文來源:健識局 作者:健識局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