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心內科主任醫師孫寧玲教授在社交媒體上發文稱,她堅決擁護醫療反腐,但反對一概污名化學術會議。
自7月底掀起醫藥反腐大潮后,各地大量學術會議被暫停或延期,醫藥界一時風聲鶴唳。
根據健識局不完全統計,近期已有包括2023年西湖呼吸治療大會、SICOT中國足踝外科專家論壇、中華醫學會2023年全國肺癌學術會議等十多場學術會議宣布延期。
延期的會議公開表述的原因各不相同,但都避談“反腐”這個當下醫藥界最大的話題。
孫寧玲認為,學術會議是醫生們醫療信息交流、新知識傳播、疑難醫學問題商討的平臺,是促進醫生技能提高的重要一部分。政府不出資,那就只有醫學學會和協會平臺在企業贊助下開展這些學術活動。
全世界范圍內,參加學術會議都是醫生學術交流的主要途徑。美國各種大型的學術會議或者專科會議都是由各個專科的學術組織來舉辦,經費來源來自于會費和開會的注冊費,部分協會接受一些醫藥企業的贊助,形式往往是出售宣傳攤位、提供場地租金、開會材料、簡便飲食等,基本不涉及現金,也很少有產品導向性的發言很少。
在招待組織方面,有外資企業曾告訴過健識局:“酒店名稱里面帶有‘溫泉’、‘度假’等特定字眼的酒店,哪怕房價再便宜,也通過不了合規部門的審核。”
醫生只接受最基本的學術會議服務,中國其實也是這么規定的:2017年,河南鄭州衛計委發文,嚴禁醫院和醫生參與醫藥企業提供的參觀、旅游考察和會議研討等活動;2018年,黑龍江衛健委發文,醫務人員接受醫企及其代理人提供的變相學術會議等行為屬于商業行賄。
不管中外,醫生要想獲得職務晉升,都需要發表論文、參加學術會議以獲得學分。所以在美國,不少醫生會自掏腰包,參加學術會議或者培訓,當然,美國醫生的收入足以支付這些培訓費。
但在中國,企業贊助學術會議的風氣是從國外學習而來。但因為2000年后醫藥代表向醫生推銷藥物的風氣逐漸興盛,藥代幾乎成為了醫生用藥的導師。從直接推銷進化而來的學術會議,很難脫離銅臭味。
這就是目前中國醫學學術會議的矛盾之處:到底能不能收藥企的贊助?收錢辦會,底線到底怎么劃?
通過學術會議聽聽學術大佬的報告,的確能夠提升整體的醫療水平。鐘南山院士曾講過這樣一個例子:我國哮喘病人以前的治療方式是吃中藥、吃激素,現在首選吸入激素治療。這一治療方式的改變經歷了20年,現在絕大多數病人都不需要住院,節省了大量的醫療費用。
將這種新的治療方法傳入我國的就是一家制藥公司,這家公司請來了專家講課,讓中國醫生了解到這一先進技術,使這種方法在我國推廣開來,造福病人,同時也節約了醫療資源。這就是學術活動對醫學發展起推動作用的典型案例。
藥企花費幾億元研發新藥,也是希望將新的研究成果與醫生分享。僅靠醫生主動學習,新的醫療技術很難推廣開。
從某種意義上說,學術交流活動就是醫藥企業研發的后續工作。
但是中國目前的情況比較特殊:醫藥推廣模式上先有“帶金銷售”,后有學術會議。學術會議因此成為“帶金銷售”進化后的方式,背離了“初心”。中國的學術會議往往選在風景秀麗的名勝景區,邀請一些與會的院長、科室主任、醫療專家等,一邊游覽美景,一邊拿紅包,本質上是“帶金銷售”的延續。
到底如何界定“好的”學術會議和“腐敗的”學術會議,并沒有明確的標準。“把企業贊助開學術會議說成腐敗、專家拿講課費是腐敗,往返交通、住宿費也是腐敗”孫寧玲認為,醫療行業出現嚴重貪腐事件不可接受,但要分清重點,避免影響正常的行業活動,矯枉不必過正。
撰稿|李謹行
編輯|江蕓 賈亭
運營 | 朱穎
本文來源:健識局 作者:健識局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