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天津市醫藥采購中心微信公眾號公布了《國家組織人工晶體類及運動醫學類醫用耗材集中帶量采購公告(第1號)》。
據公告,這次高值耗材國采的品種鎖定在人工晶體和骨科運動醫學類。
健識局發現,與7月份發布的征求意見稿相比,正式文件增加了多處重要修訂,比如產品類別由27類調整到33類、刪去了80%協議采購量的表述,還對不少規則進行了細化。
根據以往經驗,預計到10月份正式集采方案就會公布,年底前就有望開標、落地。
產品類別調整
相比于征求意見稿,人工晶體、運動醫學兩類耗材的具體類別都有所調整。
其中,人工晶體類產品類別進行了細化,根據散光/非散光的區分,由原來的單焦點、雙焦點、三焦點、景深延長這4類變成了8類。
人工晶體類產品地方曾屢次集采,但功能較高級的如雙焦點、三焦點產品,價格仍難以壓低,主要原因就在于分組過多,組內競爭不足。這次高值耗材集采征求意見稿希望減少分組,加大競爭,意圖十分明顯。然而最終未能如愿,還是從4類增加到8類,稍有遺憾。
但跟當年天津醫保局主導的京津冀3+N聯盟集采時分出的53個組別相比,8個組別已經整合了不少。
球面人工晶體因為整體檔次偏低,而且是以前經過多次集采的品種,這次國家耗材集采索性沒有列入,只是規定:參考非球面晶體價格規范掛網價。
可以看出,國家醫保局高值耗材集采主要是為了解決“高值”的部分。
運動醫學類國家集采移除了過線器、骨形成蛋白兩類,這兩類將與橫穿固定釘、關節鏡工作套管、關節鏡用等離子刀頭、關節鏡用射頻刀頭等一道,由地方通過競價、限價掛網的方式規范。同時,公告提出,增材制造技術(即3D打印類)產品可自愿參加。
對于意向采購量,正式公告刪去了以往“需求量80%”的表述,改為按需求量的“一定比例”形成意向采購量。不知道是否與高端人工晶體、運動醫學類進口產品居多有關。
本次集采周期為2年。已自行開展過兩個類別耗材集采,且尚在采購協議期內的省份,可順延執行本次集采結果。
正式文件中,非中選產品掛網規定得以保留,價格方面只是含糊的表述為“導入合理區間,并加強執行過程中的監測監管”。
競選規則細化
關于競價單元的劃分,公告指出:將按照確保臨床使用和供應穩定、兼顧各類型產品和企業的原則,綜合考慮醫療機構需求、企業供應意愿和供應能力等因素。
具體來說,能供應全國所有地區,且該類別累計需求量前85%所涵蓋的企業進入A競價單元,其余進入B競價單元。一個產品類別申報一個價格,包含配送和配套使用工具及伴隨服務費用。人工晶體申報價格中須包括推注器費用。
基本的中選規則就是比誰價低 :A、B競價單元內,有效申報價格由低到高排序,確定入圍企業。B組不得高于A組最高中選價格。
還有兩條附加規則:如果A競價單元有效申報企業數量不足10家,在有效申報企業中,根據醫療機構需求量由多到少依序遞補;不足20家,則全部進入A競價單元。
此次耗材集采還給出了補錄的規則:沒按規則一中選的,“采用適當方式”,在保證公平競爭、保持競爭強度、去除虛高價格空間前提下,促進更多企業中選,增強預期穩定性,不受入圍企業數量的限制。
這一表述非常明確:希望更多企業參與到集采中來。
此前,脊柱耗材國采時,對類似補錄的品種采取的是降價幅度標準:降價60%,也就是打四折就能保證中選。
這其實給一些競爭較少的品種設置了底線。如果有效申報企業不超過2家,企業完全可通過這條規則拿到一個相對合理的中標價格。國家醫保局從規則上給這些企業留有了充足的余地。
分量規則還是按照量價掛鉤要求,中選產品按照報價由低到高進行排名,根據排名先后梯度分配基礎量。
圖源:國家組織醫用耗材聯合采購平臺
作者丨楊曦霞
編輯 | 江蕓 賈亭
運營 | 廿十三
插圖|視覺中國
本文來源:健識局 作者:健識局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