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的口述者,是一家醫美平臺的運營總監,從業五年多,深諳這個行業的潛規則,此前在醫美機構負責客戶投訴時,親歷了無數的推諉、扯皮、誆騙。之后開始在業余時間為那些醫美手術失敗求美者,義務提供維權咨詢服務。 在和300個多的整容失敗的維權者一起與醫美
本文的口述者,是一家醫美平臺的運營總監,從業五年多,深諳這個行業的潛規則,此前在醫美機構負責客戶投訴時,親歷了無數的推諉、扯皮、誆騙。之后開始在業余時間為那些醫美手術失敗求美者,義務提供維權咨詢服務。
在和300個多的整容失敗的維權者一起與醫美機構斗智斗勇的過程中,他看到整個醫美行業維權和訴訟的困局。
我從事醫美行業5年多,做過幾家整形醫院和醫美平臺的運營總監。我總覺得,這幾年的醫美市場越來越病態了。
做一家整形醫院,無非就是先把醫院的產品先管理好,再去拓展獲客渠道,然后能拿到一個比較好的投入產出比,提高收益。
但越來越難了。
因為行業中缺乏客觀、公正、基于技術和服務的公信背書,整形醫院越來越倚靠營銷手段來拉客。
我就是做醫美營銷包裝、產品包裝出身的。開始的時候,覺得能通過營銷包裝醫美項目、優化話術來吸引消費者,提高醫院的收入,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
但是在這行待久了,才已意識到,自己的這些工作,雖然不是直接原因,但某種程度上也是在助紂為虐,很可能會為一些消費者帶來不可逆轉的傷害。
醫美整形,畢竟是在人身上動刀子,有風險的,而醫美機構們不斷向下謀利,一定程度上,加劇了手術的整體風險。
整形醫院像迎財神一樣,請顧客進門,甜言蜜語、鞍前馬后地將他們送上手術臺。錢到手了,消費者下了手術臺,要是再回來維權、討說法,財神可就成了瘟神。
整形醫院是要盈利的,面對維權者,總是要賠得越少越好,最好能不賠。對于消費者來說,手術失敗維權需要莫大的勇氣,但醫院已經是“熟門熟路”,且有培訓多時的專業售后團隊“嚴陣以待”。巨大的信息差,使得院方輕而易舉占盡了優勢。
行業內卷、市場競爭激烈也好,黑醫美驅逐良幣、監管缺失也罷,為這些被亂象買單的,只有消費者。
對于躺在手術臺上的求美者們,等待著他們的,有可能是丑小鴨變白天鵝的瑰麗人生,同時也有可能是一張被毀容的臉;是求美不成、求助無門、急轉直下的工作和生活,是漫漫維權路;是從此每一次照鏡子的抑郁和懊悔。
遺憾的是,維權全憑整形醫院自覺,沒有人為消費者兜底,甚至法律也會失靈。

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天真的消費者,設套的醫美機構
深諳消費者心理的醫美營銷之術,已經很成熟了,從一位求美者稍有整形的念頭開始,整形醫院就已經為之鋪好了直通手術臺的路。
而且這條路對院方來說,盡可能地規避了風險,無后顧之憂。
你要提前做功課,我們有互聯網廣告和推廣。一輸入關鍵詞,醫生、項目、醫院,各類軟文和硬廣應有盡有,真真假假虛虛實實,要不是行內人,真不一定能分辨出來。你覺得哪家好,也有可能只是他營銷費砸得多。
而且現在都是私域流量,很精準,除非你想了解整形項目,否則不太可能收到這些廣告,這就意味著,監管也很難查到。
做完了功課,原本微弱的整形念頭被各種文案說服,變成了行動。貨比三家之后,你來到了一家醫院。從踏進大門的那一刻起,以后的每一步都會有人推著你跑,直到手術結束。
你說要做一個低價的雙眼皮。這時,咨詢人員會告訴你,低價的這不好那不好,最好做一個高價的。只做雙眼皮的話,可能整體效果不明顯,最好再開個眼角、切個眼臉下至,干脆了來個眼綜合,打包付費,性價比又高。
恰好,非常幸運,給你主刀的醫生資深又專業,國外進修、十幾年的從業經歷,名號多得一張紙根本排不下。
你將信將疑,猶豫不決,和藹可親的咨詢人員給了你幾個案例,說某明星和某網紅就是在我們家做的,我自己也做了這個項目,你看,多好看。
整形越來越年輕化了,十八九歲的小姑娘,做這么多項目,資金可能不富裕。沒關系,醫院準備了貸款項目。一想到整形之后自信美麗的人生,每月一兩千的貸款實在算不了什么,而且咨詢人員忙前忙后,言語之中都是為顧客考慮,所以姑娘們也沒怎么研究貸款合同條款,就簽了字。
上手術臺之前,要簽一個知情同意書。看到這么多種并發癥,你又開始猶豫,這時護士姐姐會告訴你,“只是走個流程而已,我們做了幾千幾百例,也沒有出事兒,放心”。
盡管知情同意書上醫生還沒有簽字,但是聽到護士姐姐的話,你還是打消了顧慮,爽快地簽了字。或許也曾想拍照留個證據,但自己應該不會那么倒霉出事兒用到這個吧。
醫生們輕松熟練地完成了手術。好像有個項目沒做,但轉念一想,應該是自己多疑了,對面可是一位資深的醫生。帶著唯一的付款憑據和對揭下紗布之后的美麗人生的無限憧憬,你開始了恢復期。
渠道醫院依靠熟人網絡,閨蜜介紹、朋友推薦,信任的產生和轉化要更快、更順暢。
但不論是哪種方式,消費者們術前過分信任醫美機構,得過且過、不留證據,為術后維權,埋下了隱患。
維權拉鋸戰,正常人耗不起
來找我咨詢的維權者里,有超過三分之一是屬于手術失敗的。手術失敗是我自己根據經驗評估的,也不一定準。因為這是一個很難界定的問題,比如有的人說自己雙眼皮失敗了,但我看著還好,只是主觀上的不滿意,我直接就勸退了。
但有的人確實做成了左右明顯不一致,去找醫生,醫生說原來就不一致,這種事情打官司是打不贏的。你比如說,有一些醫生,手術每一個環節都合規,但就是吸脂手法不到家,做的凹凸不平,你能說人家犯法嗎?
但是在行內人看來,就是因為醫生技術不到位,才導致手術效果不好的啊。這樣的案例,我會鼓勵求美者繼續維權。
對于手術失敗的案例,正規醫院一般是認賠,或者協助修復。但是,即便認賠,也不會讓消費者太輕松地就拿到賠款。
因為之前處理過整形醫院的醫療糾紛,所以我很熟悉他們的路數。
醫院售后團隊一般會先通過冷處理,來打消維權者的心理預期,然后再進行談判費用。如果維權者一開口院方就答應了,患者的心理預期會越來越高。
像那種恢復期還沒過就發現不對勁兒的求美者,一般醫院都會拖上個3~6個月。有的顧客做完兩個月就發現不舒服、效果不好了,這樣醫院也是不給處理的,他會讓你等半年恢復期。
等上半年,有的人就淡化了這件事,不計較了。有的人會繼續維權,這時候才進入真正的協商程序。協商一開始,也是要再來回推脫兩個月,然后才進入真正的價格談判期。這樣一來,大半年進去了,正常人哪能不工作、不生活,天天只跟整形醫院糾纏呢?
這樣一看,無非就是時間,好像很容易,但現實的情況要艱難得多。有的求美者發現情況不對,想維權,這時候才發現,自己手里什么證據都沒有,甚至連中間人的電話都沒有。
修改病歷在行內太常見了,所以我會建議他們去封存病歷,把病歷復印出來。但在一些人看來,這理所當然的一步,簡直比登天還難。有院方阻撓的因素,也有消費者的怯懦。很多人人生中的第一次維權就是因為整形失敗。
有時候,院方實在是強勢,我也會建議她們聯系媒體。畢竟對整形醫院來說,還是要靠口碑吃飯的。壞了口碑,換個名字重來,總比不上擺平幾個維權者容易。
維權補償都是一個人一個價。遇上性格比較溫和、不很堅定的維權者,醫院就會“欺軟怕硬”了。
我的第五還是第六個案例來著,是一位大二的女生。女生去年2月初,到北京某整形醫院做了鼻子,花了七八萬。
20天左右,就發現假體歪斜得厲害,兩個鼻孔明顯不一樣大小。因為鼻子很怪,小姑娘后邊半年沒怎么見人了,也不敢告訴家里手術失敗了。
院方一直堅持退30%,但我以為,這么明顯的手術失敗案例,院方退款加上修復費用,至少得賠10萬。
小姑娘還在讀書,不想把事情鬧大,找醫院維權的時候,也有點唯唯諾諾的。醫院甚至嚇唬她,要走鑒定,要刪掉她的負面評論,還說什么要去別家修復的話,別的醫生不懂她的肋骨支架,這有點欺負人了。
我總歸是個行內人,也不好出面幫她,就鼓勵她告訴家里人。最后,她父親趕到了北京和她一起維權。女孩的父親也是一個老實巴交的人,沒經歷過這樣的事兒,被醫院忽悠的暈頭轉向。我那天跟他聊了半個小時,教他怎么跟院方溝通。
這個案子最終以退款50%告終了。
有的醫院會跟維權者簽“終結協議”,這次協商過后,即便患者后續無法修復,也跟這家作為始作俑者的醫院再無干系。
說醫院欺軟怕硬也不準確。我記得有一位女士在上海某知名醫院做了鼻綜合,效果不好,錯位了,去找醫院協商了三五次之后,不僅一分錢沒要到,還挨了打。
一次又一次的協商,對醫院來說,算不了什么,但對維權者來說,卻是耗盡了心力。他們不僅要面對歪了的鼻子、大小不一或肉條感明顯的雙眼皮,或是凹凸不平的大腿或臉頰,還要頂著生活和工作的壓力以及周圍人的不解甚至嘲笑,以一己之力跟整形機構的一票人馬斗智斗勇。
維權之路走到底,不少人臉毀了、家沒了、工作丟了、愛人離開了,且沒有人為之負責。
胸部感染,切掉了,難道就值15萬嗎
我前文中把求美者稱之為消費者,這是不準確的。雖然他們的確是花錢買服務,但不一定受《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保護。
為了更好地回答維權者的問題,我也研究了很多相關案例。一些地區法院認為,醫美整形適用于消法,如果過程中存在欺詐行為,應該退一賠三。
要證明有欺詐行為也不容易。很多消費者除了付款憑證,什么都沒有。醫院醫生資質、幽靈手術、材料不合格、甚至交了錢項目沒給做,也無法證明。至于說好了是自然款,最后割出來是歐式大雙眼皮這種溝通不暢導致的效果不好,走法律途徑維權更是難上加難。
但更為普遍的看法是,醫療美容,屬于診療行為。這個意義上來講,前文中的消費者,應該改為患者。
對于患者而言,要是出了醫療糾紛,就得用《侵權責任法》。患者想要維權,就得先證明醫美機構的醫療過錯致使患者發生了醫療損害。
但現實是,這些法律法規對醫美的適用性太差了。一個小例子,醫生切鼻子的時候手抖,在患者臉上留了個疤,如果這個疤痕不足6cm,就連十級傷殘都夠不上,如果打官司的話,別說贏不了,就算贏了也拿不到多少賠償。
醫美手術,畢竟是小手術,整體風險低,但要是按照醫療糾紛走法律途徑,也得走個一年半載,耗時耗力打一年官司,好不容易贏了,最后賠了幾千幾萬塊,標的太小,人家律師都不愿意接。
我個人覺得,沒有專門適用的法律法規,對求美者而言,是有些不公甚至殘忍的。
前幾天,有一個女孩找到我,說她脂肪豐胸導致感染,去醫院做切除了部分乳房。豐胸花了兩萬,退一賠三是八萬,醫院認賠15萬,再多了就愛咋告咋告。求美不成還切掉了乳房,難道就值15萬嗎?
醫院說到頂了就15萬,患者自己可能也不差這15萬,就會覺得,我都這樣了,你給我這十幾萬有什么用?
其實也不是錢的問題,而是沒有一個標準。這個案子,該不該賠,該賠多少?當患者預期與醫院不一致的時候,是需要一個有公信力的機構或者是條款規定來給出結論的。
律師不愿接,官司打不贏,贏了賠償更少,還不如協商;向三方平臺舉報,它們偏向機構,還是要協商;很多患者向相關部門求助,得到的建議,也會是找醫院協商。
在100個手術失敗的患者中,也就有十幾個是起訴的吧,大部分還是要協商。即便起訴了,最后結果有可能還是協商。
我一般會建議維權者,先理后鬧,除了舉報、起訴,還會給出一些找媒體曝光、裝情緒崩潰這樣的招數。也實在是不得已而為之,走哪條路都是協商。
對于那些整形失敗的身體以外沒有保留任何證據的消費者而言,協商就是和醫院打拉鋸戰,又回到了死胡同。
維權之困,很難從內部打破
很多醫生,希望將醫美拉回醫療的戰隊。但我堅持,醫美是有消費屬性的。醫生的手術過程可以按照醫療的路子來約束,但是從求美者的一端來說,花錢買服務,就是消費行為。
我越來越覺得,只靠某一個體商家或醫院去破開這個局面,是很難的。在一個劣幣驅逐良幣的環境里,堅守技術、品質、口碑,成為一個尖子生,似乎并沒有什么效用。
向前沒出路,但向后有退路。名聲臭了、口碑爛了,大不了換個名字接著做。低價拉客營銷走量賺快錢,出了事跑得了和尚跑得了廟,又是一個新的循環。
沒有完善的法規,能夠阻止這些機構不斷突破下限。指望這樣的行業生態依靠自治突然轉良,更是天方夜譚。
無序的競爭環境帶來了惡性競爭,為拉客擠破頭的整形醫院們,拿到錢、將求美者送上手術臺,就已經戰勝了同行了,還有必要顧及維權者的幾條差評嗎?
感謝浙江鑫目律師事務所律師章李對本文的幫助。
小董|口述
于煥煥|撰稿
徐卓君|責編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八點健聞”(ID:HealthInsight)
尊重原創版權,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本文來源:八點健聞 作者:小編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