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賽柏藍 ▍特約撰稿/傅青主(天地云圖中藥產業大數據) 放開飲片產地初加工,或將引發中藥產業深層次變革 1 一紙復函,引發全行業高度關注 近日,國家藥監局就中藥飲片生產企業采購產地加工中藥材(簡稱產地初加工或趁鮮加工飲片),對安徽省和甘肅省進
▍來源/賽柏藍
▍特約撰稿/傅青主(天地云圖中藥產業大數據)
放開飲片產地初加工,或將引發中藥產業深層次變革
1
一紙復函,引發全行業高度關注
近日,國家藥監局就中藥飲片生產企業采購產地加工中藥材(簡稱產地初加工或趁鮮加工飲片),對安徽省和甘肅省進行了正式復函,明確以下幾點:

圖1:2021年7月5日,國家食藥監局對飲片產地初加工復函
一、將產品定位為中藥材。明確產地趁鮮切片,依然是中藥材(即農副產品),不可當作飲片直接流通銷售。
二、加強流程管控。產地初加工,是中藥飲片質量管理的前端延伸,需配套完整的生產記錄、質量追溯和問責機制等,飲片企業不能當“甩手掌柜”。
三、引導企業走向原產地。復函中希望通過產地初加工,來引導飲片企業走向原產地,帶動溯源基地和訂單農業建設;再次明確,不得從傳統中藥材市場或經營者手中購買趁鮮加工飲片。
四、尊重傳統鼓勵探索。文件中也明確,要遵循傳統加工習慣,鼓勵各省研究制定鮮切藥材品種目錄及趁鮮切制加工指導原則,開展本省優勢品種產地初加工探索。

圖2:中藥飲片趁鮮加工,成為上周中藥產業輿情熱點
該文件一經發出,很快就引起了中醫藥行業極大關注,成為上周國內中藥產業輿情的熱點事件。
2
為何全行業高度關注產地初加工?
中藥飲片的產地初加工,即中藥材在原產地趁鮮切制或前處理,好處如下:
一、趁鮮加工,大大減少有效成分流失。多數中藥飲片趁鮮加工,質量肯定要優于后期浸泡軟化再加工,至少不會導致有效成分無謂流失。例如,甘草、黃芪、澤瀉、川芎等藥材,曬干后拉到飲片廠再加工時,必須經過長時間水潤甚至浸泡才能切得動,必然導致有效成分流失。
二、可降低加工成本增加農戶收入。目前在我國,中藥材主產區多數處于偏遠農村,勞力成本低廉,遠比在城市雇傭工人合算得多;同時可為廣大貧困地區創造就業,增加收入。
三、產地凈化選切等過程,大大降低物流成本。進行產地切制、修整和篩選后的初加工藥材,再進入流通環節,顯然要比原藥材直接流通高效實惠。否則會大大增加物流成本,又為城市垃圾處理和環保制造不必要的壓力。
四、符合中醫文化特征,注入“工匠精神”。中藥是有靈魂、有內涵、有文化傳承的傳統文明符號,是中醫治病救人的武器和物質基礎。近千種中藥飲片,各有各的加工特點各有各的品質要求,根本不可能用一兩條生產線,就可以實現諸多“個性化需求”,更無法體現“工匠精神”。
在這種背景下,中藥飲片廠自身生產線根本無法滿足這種個性化的需求,成本高昂不說,也根本無法確保用藥品質。因此,眾多產地初加工實體和供貨商,就成為各飲片廠主要的商品來源,造成飲片企業實質空心化,加工機械成為擺設。
打著產地初加工名號,實則進行飲片加工的“野雞加工廠”遍地開花。在亳州、安國,禹州,廉橋和隴西等傳統中藥材市場周邊,長期廣泛存在;而廣大產區,這種初加工現象更為普遍,以低成本、便捷和高效的優勢,支撐著大半中藥飲片的生產供給。
存在即合理——政策即使不放開,產地初加工也早已如火如荼。本來就是不合時宜的產業政策,與其讓廣大從業者和生產企業提心吊膽地游走在違法邊緣,何不因勢利導,讓企業快速走向原產地,確保中藥原料優質高效呢?
因此,期待政策改變早已成全行業人心所向,這也是食藥監局的復函成為輿情熱點的根本原因。
3
放開產地初加工,將引發產業深層次變革
一是將加速產業“去中間化”,倒逼產地源頭提檔升級。由于信息透明導致的產銷對接加快,這種中藥材流通”去中間化“,其實早已開始。我們不妨以國內規模最大的傳統中藥材市場亳州為例,通過天地云圖中藥從業者數據庫查詢:如圖2,截至2020年,亳州市場供應商只剩下8994家,而亳州當地合作社和基地竟然高達43569家,位居全國地級市首位;而散在全國各產區建立基地的亳州供應商,更是高達76432家,遠超留在市場的經營者。

圖3 亳州中藥材市場供應商結構
讓這些淘得”中藥第一桶金“的傳統市場經營者,帶著豐富的實戰經驗,大規模走向原產地自建、聯建生產基地,必然提升中藥材原產地的集約化、規模化程度,提升產地源頭的市場對接能力。如果再有產地趁鮮加工的政策支持,則這種源頭提升更將”如虎添翼“,加速中間環節的淘汰和優化。
二是將帶動可溯源生產基地建設,實現訂單農業。中藥材原料生產的道地性、基地化以及可溯源,是近年來產業政策極力追求的方向。一方面,通過強化產地趁鮮加工及配套的流程管理,必然倒逼更多生產企業把精力放在產地源頭;另一方面,也將從流程上解決產業鏈源頭保障薄弱的不合理現狀,打通生產流通”最前一公里“;其三,則是在穩固產地保障能力基礎上,引導企業將年度訂單落在原產地,實現訂單農業。
三是產地單品種飲片廠有望做大做強。既然主要工作在產地就可以完成,又有政策許可,生產企業何不直接建立產地飲片廠,或與廣大趁鮮加工實體形成聯動開,展單品種或區域優勢品種的集約化加工?這樣既保障了產品質量和性價比,還可做大做強道地品牌,何樂而不為?
因此,筆者認為,隨著產地趁鮮加工政策的逐步放開,必然會誕生一批基于道地藥材產地的單品種、區域優勢品種飲片企業。這類飲片企業,既可以是中藥龍頭企業去產地投產,更多則會是傳統產地初加工企業甚至個體戶成立的。
一場中藥產業鏈的深層次變革,有望就此啟動。當然,在這個過程中,立足于城市需求端的飲片企業地位會更尷尬,既不能掌握資源,又缺乏成本競爭優勢,何去何從?不破不立,利用你們的渠道優勢和營銷能力,趁早走向原產地,與產地供應保障體系形成生態圈,目前是最佳時機。
本文來源:賽柏藍 作者:小編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