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到轉型必要性,不等于轉型成功 中報引發了醫藥股集體下跌之后,恒瑞醫藥明顯有了轉型動作。 9月5日,恒瑞醫藥宣布與天廣實達成合作。恒瑞向天廣實股權投資3000萬美元,獲得天廣實手中第三代CD20單抗MIL62在中國地區的獨家商業化權益,同時雙方將共同推動M
意識到轉型必要性,不等于轉型成功
中報引發了醫藥股集體下跌之后,恒瑞醫藥明顯有了轉型動作。
9月5日,恒瑞醫藥宣布與天廣實達成合作。恒瑞向天廣實股權投資3000萬美元,獲得天廣實手中第三代CD20單抗MIL62在中國地區的獨家商業化權益,同時雙方將共同推動MIL62與恒瑞醫藥旗下產品聯合用藥。
在此之前一周,8月27日,恒瑞醫藥宣布入股大連萬春,入股額1億元,交易完成后恒瑞持大連萬春股權不低于2.5%;同時,恒瑞獲得了大連萬春手中王牌產品“普那布林”在中國的獨家商業化權益。
不到兩周,引進兩款藥品,這對于向來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悶頭搞研發的恒瑞醫藥來講,屬實異常。
種種跡象表明,恒瑞正在遠離過去的恒瑞。
轉型生猛
引進路線,從更早時候就開始了。
今年2月,恒瑞醫藥通過公告宣布,公司與瓔黎藥業達成合作,將以2000萬美元收購后者6.67%的股份,同時獲得瓔黎藥業手上PI3K δ抑制劑在中國地區的獨家商業化權益。
恒瑞今年公開引進的這三款藥物都是同類中進展較快的創新藥。過去的恒瑞,一年推出三款創新藥也不是稀奇事,但今年恒瑞卻選擇了引進代理。
可作為對比的是,2016年到2020年間,恒瑞醫藥公布過的引進項目只有4個,其中一項還半途終止了。如今2021才過去大半年,恒瑞就已經引進了3款藥物。
恒瑞目前手握抗腫瘤、糖尿病、免疫疾病、心腦血管等多領域近50種在研藥,掌控上百條研發管線,還從外部引進品種,孫飄揚的思慮可見一斑。

恒瑞引進的天廣實MIL62是一款CD20單抗,是首款進入III臨床的國產第三代CD20單抗。全球范圍來看,也只有羅氏的“佳羅華”一款同類單抗獲批。
MIL62的引進,是為了彌補恒瑞在生物創新藥領域的不足。
萬春醫藥的普那布林是一款典型的“升白”藥物,用于防止化療對中性粒細胞的損傷,顯然和恒瑞龐大的化療藥物體系可以完美結合。與瓔黎藥業合作的品種,是一款與恒瑞在研的BTK抑制劑SHR1459聯用的藥品,用于治療復發難治性B細胞非霍奇金淋巴瘤。
這兩款藥物都和恒瑞現有品種或管線貼合,顯然恒瑞希望擴大在成熟市場上的優勢。
外界對于恒瑞醫藥最深的印象是“銷售強”,事實上恒瑞的研發投入并不弱。2021年半年報顯示,恒瑞醫藥研發投入25.81億元,同比增長38.48%。2017年-2020年,恒瑞的研發投入增速在28%以上。
為何恒瑞在研發力度不斷增強的背景下,還要頻頻對外收購品種?
壓力之下的最優解?
上世紀90年代后,輝瑞也曾展開一系列并購。
2000年,輝瑞以900億美元把Warner-Lambert收入囊中,由此獲得了降膽固醇的明星藥物“立普妥”。而后,輝瑞發揮自身強大的營銷能力,將“立普妥”推向了百億美元重磅藥物之位。
如今的恒瑞,不光名字上和“宇宙藥廠”靠攏,業務模式也在效仿輝瑞,通過License-in,不斷為自身營收“補血“。
孫飄揚今年7月重新執掌恒瑞以后,恒瑞的轉型力度不小,背后是巨大的壓力:2021年半年報披露,恒瑞第三批集采品種銷售額下滑接近六成;今年開展的第五批集采,恒瑞又有多款重磅抗癌藥物被納入,恒瑞后面的業績可能會更難看。曾經PD-1“年銷售額100億”的宏愿可能會落空。
屋漏偏逢連陰雨,今年康方生物和譽衡生物兩家PD-1產品新鮮上市,國產PD-1已經達到6家。在新選手的沖擊下,如果沒有新的重磅選手“補位“,恒瑞的營業成績恐怕很難克服增幅下滑的難點。
追溯恒瑞醫藥近幾年發展史,能夠發現,政策之下,恒瑞的轉型迫在眉睫。自2019年集采正式執行以來,以仿制藥起家的恒瑞醫藥曾享受過一段紅利,不過隨著集采力度逐漸加大,仿制藥利潤空間遭到壓縮。
此刻的恒瑞醫藥或許已經感受到了一絲危機,不過在戰略上并沒有實質性變化。因為仿制藥雖然利潤空間變小了,創新藥仍在路上。恒瑞的PD-1給了公司少許的緩沖期。
不過,隨著行業競爭者一個個起來,恒瑞即使擁有超強的銷售能力,也抗不過一個個不惜成本搞競爭的對手。

醫保談判、集中帶量采購,像兩把利刃,一把刺向恒瑞的創新藥,一把刺向恒瑞的仿制藥。更為關鍵的是,2019年以來,醫藥行業以“打擊騙?!睘橹黝}的整治開始,醫藥反腐首當其沖,力度逐漸加大,很多醫藥企業感受到巨大的壓力。
以往醫藥圈帶金銷售的策略將被打擊,有的企業選擇曲線救國,開辟暫時不受集采影響的業務板塊,留下的企業,則只有繼續砸錢搞研發這一條路。
但研發新藥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新品種要挑起大梁也沒那么快。2019年到2020年,恒瑞的主要產品新增不多,僅PD-1卡瑞利珠單抗稱得上重磅新藥。
2021年半年報中,恒瑞醫藥公布自有的在研管線已達上百條,但效率不高、不及政策出得快,就很有可能做出來也“胎死腹中”。
在眾多壓力之下,恒瑞醫藥終于走上了License-in的轉型之路,效果如何,有待觀察,在創新要求不斷提高,競爭環境日益激烈的醫藥領域,一己之力再難獨大。
#恒瑞##集采##輝瑞#
本文來源:健識局 作者:小編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