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所有模式都融到一起,就會好嗎? 2012年互聯網醫藥興起的時候,何濤已經在一線了。 那年11月底,何濤在醫藥電商年會上介紹他的“健一網”。這個依托于華潤旗下華源大藥房組建的網上藥店,蹭上了當年2月上線的“天貓醫藥館”的流量,2012年實現網上銷售額1.2
把所有模式都融到一起,就會好嗎?

2012年互聯網醫藥興起的時候,何濤已經在一線了。
那年11月底,何濤在醫藥電商年會上介紹他的“健一網”。這個依托于華潤旗下華源大藥房組建的網上藥店,蹭上了當年2月上線的“天貓醫藥館”的流量,2012年實現網上銷售額1.2億元。
當年,有實力的藥店都自建醫藥電商,如上海的金象、江西的開心人。華源本來是華潤集團2006年接收過來的央企資源,零售藥店業務是舅舅不疼姥姥不愛的地位,攏共就十幾家門店。交給醫藥銷售出身的何濤,反倒打出了一片天地。
要不是后來,宋林落馬、馮唐敗走,華潤的醫藥業務可能真的會成為集團第二大板塊。何濤也不用兵敗“健一網”,另起爐灶建立圓心科技。
今年10月15日,北京圓心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向港交所遞交了招股書,高盛和中信證券任其保薦機構。辛苦經營7年,圓心科技兜過了互聯網醫藥所有的風口,最終還是決定回到老本行:
賣藥。
十年一覺電商夢
何濤的經歷,幾乎是這10年來中國互聯網+醫藥醫療行業發展的縮影。
2001年九州通拿到中國第一張“醫藥電商牌照”之后,中國醫藥行業的互聯網發展一直裹足不前。那個年代沒有阿里京東,買藥主要在醫院和藥店。
面向C端消費者的醫藥電商在2010年前后紛紛涌現。當年5月,國家藥監局曾召開發布會,介紹拿到“C證”的醫藥電商只有43家。資本蜂擁而入,網上賣藥所需的“C證”一證難求。
2014年末,業內突然傳出消息:何濤已從健一網離職。但實際上,當年離職的不止何濤一人,當時醫藥電商的半壁江山都“失業”了。
據統計,2014年7月-2015年7月之間,超10位醫藥電商企業的CEO上交了辭職報告,包括好藥師的邵清、開心人的史文祿、金象網的牛征曌、海王星辰的鐘日華等等,醫藥電商那一波創業潮從頂峰滑落。

業內猜測,業績未能達標或許是根本原因。那個時期,監管體系不完善、藥品質量沒有保障,醫藥電商忙著“拓荒”,與其他消費級產品相比弱勢很多。據統計,2015年電商銷售額僅占醫藥銷售總額的2.9%,且其中90%以上還是B2B。
創業圈永遠有新故事。醫藥電商集體“倒下”的那一年,正是中國互聯網醫療的開端。
離職后的何濤于2015年創辦了圓心科技。醫藥電商是不能再干了,何濤選擇從當年最熱門的線上問診入手,上線了妙手醫生。
只是想不到的是,線上賣藥苦,線上問診更苦。當年同時上線的不知道有多少問診平臺,據說醫生手機里有七八個APP是很正常的。妙手醫生起步還是晚了些,無法造血,就只能靠融資活著。成立當年,圓心科技分別于8月和11月完成兩輪融資。
何濤想起:比起掛號網、春雨醫生來,自己還有獨門優勢。2015年12月,新融資剛過去一個月,圓心旗下的大藥房正式開張。
互聯網醫療閉環:一個不太圓的圓
賣藥是能創造營收。但問題是,盈利嗎?
不論是醫藥電商首輪崩塌的2014年,還是受疫情利好的2021年,互聯網醫療面前始終橫著一座大山:變現難。
圓心科技沒能克服互聯網醫療的“行業重力”。
商業模式上,圓心科技規劃了發展藍圖:基于旗下的妙手醫生、圓心藥房、圓心醫療科技以及圓心惠寶構建的產品矩陣,其服務覆蓋將實現從患者問診用藥到付費的全流程;與此同時,也將串聯起患者、藥企、醫院、醫生及支付方。

圖源:圓心科技
其中,代表著造血能力的營收主要源于三個方面:院外綜合患者服務、供給端賦能服務及創新醫療健康服務,分別對應院外藥房賣藥或藥品批發,向醫院售賣服務和解決方案,以及通過向保險公司索賠處理、向患者提供創新病程管理及服務等收取費用。
三項服務中,院外綜合患者服務始終是圓心科技的營收主力,占總營收中95%以上。其中,主要售賣新特藥的院邊DTP藥房是圓心科技的重中之重。
截至2021年8月31日,圓心藥房共計251家,覆蓋30個省份的91個城市。圓心科技非常強調這些藥房到相關醫院的距離:153家藥房距離醫院300米以內。
在處方外流和雙通道政策的支持下,距離醫院近的藥店會“近水樓臺先得月”。這是招股說明書透露出來的設想。
但據招股書,2018年到今年8月,圓心科技的營收額不斷上漲。與此同時,毛利在下降,凈虧損在加大。2021年前8個月,虧損額已經趕超2020年全年。

數據來源:圓心科技
8月份剛剛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的思派健康也展現出了“不合邏輯”的一面:堪稱中國收入規模最大的私營DTP藥房,毛利只有5%左右。
既然不賺錢,那么圓心科技靠什么撐到現在?還是融資。
自2015年公司成立以來,圓心科技共進行了11輪融資。最近的兩輪均發生在2021年,分別為2021年2月融得近22.85億元和7月融得近15.75億元。
一個月后,圓心科技開啟了向二級市場融資的路線。歸根結底,還是要用市場的錢來養業務,只是向一級市場伸手變為了向二級市場伸手。
互聯網醫療不賣藥,還有別的路?
2014年和2021年,可以看作是“互聯網+醫藥醫療行業”的兩個重要節點。
圓心科技已從最初僅有妙手醫生,發展成為連接藥房、醫院、患者、藥企、保險等角色的綜合性平臺。圓心科技將自身使命定義為:提供可信賴、高品質的全周期醫療健康服務。
在眾多互聯網醫療選手面前,這套商業模式并無驚喜。
就在圓心科技遞交招股書10天后,國家衛健委發布《互聯網診療監管細則(征求意見稿)》,一方面對互聯網診療相關的機構、人員、業務、質量安全等環節提出了細致要求,同時直接劍指業內常見的AI開方、先買藥后補方、藥品回扣等行為。
藥品銷售從醫院轉到網上,有一部分因素是藥企找到了“促銷”的新門路。這是近兩年互聯網醫療企業還不錯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大量新特藥,想讓醫生開出處方,單憑扎實的臨床數據還不夠。
這一波互聯網味兒的灰色紅利,會不會隨著衛健委的新規消失?暫時還不得知。相關企業已把身子盡量伏低、抓緊地面,打好一套從患者到醫生,從藥企到保險公司,從醫院到物流的全鏈條模式。
最終,如果還是要賣藥和問診來變現,互聯網醫療依然找不到北。阿里京東和平安好醫生們可以暫時不愁,巨頭各有各的門道和大樹。
但對于其他互聯網醫療企業來說,想要活得好,卻不能靠醫療服務,也不能靠賣藥,這將是一個可笑的悖論。
這就是殘酷的現實。
浮沉十余年,何濤要上岸了。但他的圓心科技,可能畫得還不夠圓。
本文來源:健識局 作者:小編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