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咨詢下健哥: 最近十年流行的近視矯正手術,是否會大大增加患者眼底發生病變或者引起視網膜脫落的風險? 蔡小燕 小燕你好。 你這個問題是在我們的文章《"吹哨人"艾芬愛爾維權,不是一場簡單的醫療糾紛》下提出的,所以我大膽揣測,你的疑問應該是受艾芬醫生
想咨詢下健哥:
最近十年流行的近視矯正手術,是否會大大增加患者眼底發生病變或者引起視網膜脫落的風險?
蔡小燕
小燕你好。
你這個問題是在我們的文章《"吹哨人"艾芬愛爾維權,不是一場簡單的醫療糾紛》下提出的,所以我大膽揣測,你的疑問應該是受艾芬醫生和愛爾眼科的糾紛引發的,而你應該在猶豫是否要去做近視矯正手術。
這個問題太專業了,健哥不敢亂答,所以專門請教了幾位眼科醫生。
其實艾芬醫生做的是白內障手術,而不是你所提問的近視矯正手術,但有一個地方相通:術前檢查特別關鍵。這也就是今天北京朝陽醫院眼科主任醫師陶勇聲援艾芬醫生時的重點:白內障術前應該加強周邊視網膜檢查。

△截圖來自:陶勇醫生微博
幾位醫生談近視矯正手術時,也特別強調全面、規范的術前檢查。
復旦大學眼耳鼻喉科醫院院長周行濤教授非常直接地說:矯正視力手術不會增加眼底病變或視網膜脫離的風險,恰恰相反,會減少或提前查出,并且干預這些病變的發生和發展。
這不是說矯正手術能治眼疾,這個手術本質上是在眼睛內做了一副眼鏡,而不是治療近視眼,理論上既不會增加、也不會減少眼底病變的發生。
但是,要做矯正手術,需要先對眼睛做全方位的檢查,才能判斷是否適合手術,同時也能在很早期就發現潛在的病變,提前進行治療。
這就是近些年在很多領域都提倡的早診早治,能夠大大減小治療難度、提高治療效果。
這是對你字面問題的回答。而要不要做矯正手術這樣的潛在問題,就不是一兩句話就能說清的了。
近視矯正手術本身是成熟的技術
因為工作的關系,今年健哥的同事和北京朝陽醫院眼科主任醫師陶勇有很多次的交流。有一次聊起近視矯正手術,才知道陶醫生2003年就做了LASIK準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鑲術,是這類手術非常早期的弄潮兒。
手術17年后,陶醫生表示:“我可以非常負責任地說,近視眼激光手術是非常靠譜的,相當多的眼科醫生都做了”。
對于手術原理,很多文章都已經介紹過,不用我再多重復。就像剛才說的,相當于利用角膜做了一副眼鏡,而不同類型的手術,準分子、半飛秒、全飛秒等等,就是用不同的方法來做眼鏡。
目前比較先進的是全飛秒,核心技術的發明人法國科學家杰哈?莫羅(Gerard Mourou)和他的學生、加拿大科學家唐娜·斯特里克蘭(Donna Stricklan),2018年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右一、右二分別為唐娜·斯特里克蘭(Donna Stricklan)與杰哈?莫羅(Gerard Mourou)
這里面的飛秒,是指激光光波的周期,1飛秒是一千萬億分之一秒,手術過程就是用這種超短波激光切削角膜,調整屈光度,從而讓視力恢復到正常水平。這種激光能量更加可控,可以保證切割面平整光滑,用盡可能不損傷眼球的方式來制作“眼鏡”。
因為并未觸及角膜之下的眼球晶狀體等組織,所以后者的近視癥狀依然存在。
而隨著年齡的增長,近視眼患者發生眼底病變或視網膜脫離的風險,相較于沒有近視的人要高。但即便如此,也并沒有數據顯示手術會增加這個風險。
健哥關注一個問題時,除了請教專業人士以外,還喜歡去查學術論文,而查詢視網膜脫落,沒有發現和近視矯正手術關聯到一起的論文,白內障手術后視網膜脫落的論文倒是很多。
艾芬醫生遭遇的,也是白內障手術后的視網膜脫落。但她也沒有對手術本身產生懷疑,而是質疑術前術后忽視了她眼底本身的病變,進行了不適合的手術。
總結一下,近視矯正手術是一項成熟的技術,本身不會增加、也不會減少眼底病變的風險,但規范的術前檢查,有助于早診早治。
2012年時,中國眼科學界唯一的工程院院士謝立信,接受采訪說,手術本身是一個非常嚴肅的科學問題,“(近視矯正)手術是安全、有效、穩定的,這不是隨便說的,而是通過全世界3000萬余例手術,20年隨訪結果得出的。”
8年過去,這個數字應該超過4000萬了。
矯正手術帶給患者更多的人生選擇
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醫生李美燕向健哥講了一個故事,這是一個關于人生選擇的故事。
2018年的一天,她正在看門診,進來一個年輕的患者,“高高瘦瘦的,也很帥,剛進來就跟我說,醫生我要做手術,手術一定要成功,對我人生影響特別大”。
李醫生當時心里壓力也挺大的,因為來做手術的都是年輕人,而這位患者一進來就講這樣的話。
經過檢查發現,這位22歲的年輕人術前近視150度,其實并不高。李醫生后來才知道為什么他對視力要求這么高,原來是要去航空公司應聘空乘。
李醫生為年輕人選擇了全飛秒手術,要求他經常過來復查。做完第一個星期,眼睛不舒服的感覺比較明顯,后來就慢慢好了。
再后來,這位年輕人如愿入職航空公司,還經常發在飛機上很酷的照片。李醫生說,“所以我覺得矯正視力能夠改善一個人的生活,讓人變得更加自信,實現他的夢想”。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健哥看了很多進行過矯正手術的患者自述,有的是追求生活的便捷,有的追求某種職業夢想,還有的追求變美。而手術,讓有這些近視眼患者有了更多的人生選擇。
不適合的手術會帶來不幸的后果
選擇雖好,但并不是每一位近視眼患者都有這樣的機會。也不是每一個選擇帶來的結果都是正向的。
健哥看過好幾位手術失敗患者的自述,術后出現嚴重的干眼、重影等等癥狀,非常不幸。
例如有一位寫道:我能看見,但是看不清(有視力,沒有視覺質量)。右眼更加嚴重,看手機屏幕字也看不見。晚上或者室內簡直就是噩夢,光線弱下來,瞳孔稍微大一點,所有東西全部看不清。更不要說開車,晚上出去,所有路燈都是小太陽,LED字,廣告招牌都還拖著長長的尾巴影。

△有視力,但沒有視覺質量的世界。
而看他們所寫的手術過程,有不少都提到一個信息:術前檢查近乎走過場,原本不一定適合做矯正手術。
比如有一位患者術前檢查發現干眼癥、角膜偏薄等狀況,應該要慎重選擇,但“醫生很隨意地說,可以手術,下周你選一天吧,做普通半飛秒”,結果帶來了不幸的后果。
所以,周行濤醫生特別強調要做規范的術前檢查。而陶勇醫生也說:一定要到正規的醫療機構。有很多非正規的機構,為了讓你做手術可能有點不負責任,放大適應證,不適合做的他也給你做了。
即便是在正規的醫院,如果醫生沒有向你詳細介紹各種禁忌癥和可能的副作用,沒有進行全面的術前檢查,那么還是換一個醫生或者換一家醫院比較好。
根據李美燕醫生的經驗,大約有20%左右的患者檢查后發現不適合,最終放棄了激光手術。
哪些情況不適合呢?
例如頑固的干眼癥、視網膜變性、圓錐角膜等等。另外18歲以下是不可以做激光手術的,因為眼睛度數還不穩定,一旦發生大的變化,這時候手術就相當于放了一副不合適的眼鏡,而且不能替換。
2011年國家衛生主管部門頒布了《準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術質量控制》的文件,詳細注明了不能做近視手術的情況。
其中包括像未受控制的青光眼、糖尿病等等絕對禁忌癥,也有正處于懷孕期、哺乳期,或者高度近視或者近兩年近視度數變化超過100度、焦慮癥、抑郁癥等相對禁忌癥。
不過,有了ICL手術(眼內鏡植入手術)以后,那些超高度近視患者或者角膜形態不太好的患者,也有了選擇,如果說激光手術是把角膜做成一副眼鏡,那ICL手術,就是放一副眼鏡到眼睛里。
臺灣醫生蔡瑞芳“封刀”事件:手術并發癥引起的爭議
即便是適合的患者、在正規的醫院、由負責任的醫生主刀,也可能有并發癥或者副作用。常見的并發癥有過度矯正或者矯正不足、干眼癥、夜間視力不好等等。
2012年,臺灣地區醫生蔡瑞芳“封刀”事件,可能是至今關于近視矯正手術最激烈的一場爭論。

△當時各大媒體都進行了報道,“封刀”事件引起了大眾對于激光手術安全性的廣泛討論。
蔡瑞芳是最早把這個手術引入臺灣的醫生,從1993年至2012年,19年間施行了近萬例矯正手術。長期隨訪中,他發現幾例患者在手術幾年之后,因為遭遇外力撞擊出現角膜瓣移位或者視力下降的情況。
這個比例不太高,視力下降到0.5左右的患者,有10個人,差不多千分之一,但他仍然選擇暫時不再做這個手術。后來,這件事被媒體稱為“封刀”。
蔡瑞芳認為這是他個人的選擇,他并沒有否定矯正手術,在采訪時仍然強調矯正手術“安全性是蠻高的”,但仍然引起了極大的恐慌。那一年,愛爾眼科的股價下跌了30%左右,相信一定程度上有“封刀”事件的影響。
剛才我們提到謝立信院士的一段話,就是在回應蔡瑞芳醫生時候說的。謝立信認為,3000萬例手術,不可能完全沒有并發癥,主要出現在激光角膜屈光術出現早期,而且也是在安全可控的范圍之內,因醫師及統計方式不同,發生率在萬分之一到萬分之三之間。而隨著技術的迭代,手術的并發癥在減少,安全性在提高。
手術和戴眼鏡一樣,是一種選擇
醫生的解答已經說完了,但對要不要做矯正手術,你可能還是沒有最終的答案。
因為說到底,這完全是一個個人選擇。
如果一位患者患上白內障,因為沒有別的辦法,只能進行手術。近視不一樣,除了手術外,還可以戴眼鏡。
但任何事情都不可能是100%,就像戴隱形眼鏡可能會感染,戴框架眼鏡也可能因為受到暴力造成眼鏡破裂,甚至傷害眼睛。不同的選擇,會有不同的利弊。一個學習型的患者,應該了解得比較全面之后,做出自己的判斷。
To be or not to be,面對哈姆雷特的疑問,希望每個人都能夠先洞悉一切可能的信息,在這之后,選擇什么、放棄什么,完全由自己決定。
相比于無路可走和隨波逐流,有的選,能自己做主,也是一種幸福。
作者:王吉陸 劉可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八點健聞”(ID:HealthInsight)
尊重原創版權,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本文來源:八點健聞 作者:小編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