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北京市醫保局發布《關于我市第一批DRG付費和帶量采購政策聯動采購方案征求意見的通知》。
根據通知,北京市醫療機構將組成DRG 聯動采購集團,六家市三甲醫院將牽頭成立采購組,針對運動醫學、神經介入、電生理三大類耗材進行帶量采購,并聯動DRG付費。
帶量采購和DRG都不新鮮,但兩個放一起還是頭一次,怎么個聯動法?
北京市醫保局在通知中提到幾個細節:所涉主要 DRG 病組根據談判降幅、任務量完成情況,與醫療機構共享結余。其中用意非常明顯:以DRG為手段,讓醫療機構代替醫保局出頭,跟企業議價。
健識局聯系到北京市某三甲醫院領導,他分析稱,這次帶量采購主要是由臨床專家主持,相對于國家集采會溫和很多,更追求合理的降幅。
同時他告訴健識局:第二批品種的聯動采購也在籌備中,相關專家已到位。
北京此次提出了一種集采之外的全新控費手段,值得各地關注。
降幅溫和
DRG以按病種付費的形式,將藥品耗材從醫院的收入來源轉化為運營成本,倒逼醫院降成本、控耗材。
但在手術過程中,必須要用到的高值耗材,如果沒有集采來降價,DRG只能全額支付?
從這次北京的帶量采購目錄來看,所涉及的幾類耗材都是動輒上萬元的高值品種。對病組的整體費用影響很大,醫療機構也相應承受著不小的控費壓力。只有把價格降下來,醫院才能少虧損,DRG也就能很好地推行下去。
北京醫保局的通知中,盡量避免了“集采”的字樣,取而代之的是“價格聯動”和“談判”。
其中,針對彈簧圈的“集采”直接聯動,以其他省份集采中選價或中位數為報價上限。此前,吉林牽頭的21省聯盟組織過彈簧圈集采,各醫院完全可以參考集采價格,和企業雙向選擇。
對于運動醫學類、電生理類及其他神經介入類耗材,北京采取“帶量談判”的方式。以2021年北京市醫療機構采購價格的中位數為上限,分門別類、一品一策制定談判降幅。
運動醫學、電生理等耗材還沒有開展過大范圍集采,此前僅有福建開展電生理27省聯盟集采,平均降價50%。北京并沒有像彈簧圈一樣直接聯動福建集采價格,而是重新制定標準。
相對來說,北京的政策會更顯溫和。
彌補集采缺陷
截至目前,國家已開展三輪高值耗材集采,分別針對冠脈支架、人工關節、脊柱類耗材,平均降價超過80%。
但光有集采還不夠。以冠脈支架集采為例,雖然均價上萬一支的支架降至700元,但按下葫蘆浮起瓢,此后一年間,替代支架的藥物球囊興起,用量直線上升,且增速遠超從前。支架只要700元,藥物球囊卻要兩萬元,患者負擔依然沒有實質減輕。
高值耗材聯采辦一年組織一次集采,要實現全民普惠恐怕還要好多年。
北京市此次的DRG 聯動采購給出一種全新的探索方式:不組織集采,而是讓醫院和企業直接談價。
醫院是使用耗材的主體,國家降了支架的價格,醫院會多用球囊。但如果把醫院的利益和耗材價格綁定起來,醫院就不會濫用耗材了。
北京規定,聯動采購的第一年,不因產品降價而降低病組支付標準。這番表態意味著:談判的第一年,省下來的錢都歸醫院所有,這就激發了醫院控費的積極性。
與國家組織集采相比,醫療機構組成的采購集團有很大不同。
前述三甲醫院領導向健識局表示,相對于國家集采的一刀切,采購集團的靈活性更大,同時更多體現醫療機構的專業判斷。他認為,此次聯動采購是三甲醫院牽頭,臨床專家主持,不會把價格打得極低,只是追求相對合理的降幅。
過分壓價的后果是要醫院自己承擔的。冠脈支架集采后,廠家生產積極性大大減少,支架配不齊、長短不一的狀況常會發生,跟臺服務也大打折扣。
有業內人士斷言:北京的這一新政策可能成為替代集采的又一控費機制。
撰稿|李傲
編輯|江蕓 賈亭
運營 | 何安盈
圖源|視覺中國
#集采##醫保#
本文來源:健識局 作者:健識局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