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阿里健康董事長兼CEO朱順炎來說,一年前的身份轉變,是個挑戰。 2020年3月,阿里巴巴集團宣布,創新業務事業群總裁朱順炎出任阿里健康董事長兼CEO。在這之前,朱順炎已經在互聯網行業有超過25年的經驗,從2003年創辦武漢訊彩科技,到2014年加入阿里巴巴,任
對阿里健康董事長兼CEO朱順炎來說,一年前的身份轉變,是個挑戰。
2020年3月,阿里巴巴集團宣布,創新業務事業群總裁朱順炎出任阿里健康董事長兼CEO。在這之前,朱順炎已經在互聯網行業有超過25年的經驗,從2003年創辦武漢訊彩科技,到2014年加入阿里巴巴,任阿里媽媽事業部總裁,再到2019年擔任阿里巴巴創新業務事業群總裁,一系列身份的轉變,都是互聯網企業的框架之下。
盡管有豐富的創業實踐及互聯網+技術經驗,但進入醫療健康行業后,過去一年,朱順炎很忙——他保持每周至少要和一位行業專業人士會面,探討對行業的認知和洞察。原因是,在他看來,對企業管理者構成最大挑戰的,從來都是基于自身認知之上的決策能力。
在進入醫療健康行業一年以后,朱順炎首次正式接受媒體專訪,向八點健聞等媒體談論自己對互聯網醫療的思考,以及對阿里健康未來的戰略布局。
醫藥電商曾經是阿里健康最為重要的板塊。去年11月發布的2021財年中期財報中顯示,截至去年9月30日的6個月內,阿里健康首次實現扭虧為盈,收入和毛利高速增長,其中醫藥自營業務收入達60.36億元,占到總收入84.28%。
如何從醫藥電商出發,發揮互聯網的優勢,深度參與到醫療健康行業,成為了交棒到朱順延手中的企業使命。作為一個有超過25年經驗的“互聯網老兵”,他又會怎樣將互聯網的優勢帶到健康行業?
去年3月,隨著朱順炎的上任,阿里健康的確發生了不小的變化。一位與阿里健康有深度業務合作的人士告訴八點健聞,他觀察到阿里健康現在“士氣很好”。朱順炎有著務實、邏輯性極強的技術人特質,并且在組織建構方面頗有創新經驗。
去年年底,因為抓住了返鄉核酸檢測與疫苗預約登記這兩個流量型的公共衛生業務,阿里健康旗下的醫療健康服務平臺“醫鹿”APP成功引流,在醫藥自營、醫藥電商平臺之外,醫療健康服務業務的戰略地位正日益凸顯。“醫鹿”也成為阿里健康健康服務網絡的核心陣地。
但是朱順炎對目前阿里健康面臨的挑戰,也有著清醒的認知,“現在對我們最大的挑戰是,公司戰略設想很明確,市場機會也很廣闊,天時地利人和,但是能不能打贏這場仗?如果能夠打贏,事情本身就會成就人,我們團隊就可以做出更大的成就。”在他看來,“新的一年,阿里健康已經行進至關鍵時點。”

△ 阿里健康董事長兼CEO朱順炎
除了賣藥,互聯網醫療還有其他商業模式嗎 ?
問:之前,大部分互聯網醫療企業的重點收入是在藥品,在醫療健康服務上,如何形成商業模式?
朱順炎:不管是醫還是藥,都要回答如何提供優質服務、保障整個服務體系長久運轉的問題。
為什么醫藥電商走通了商業模式?因為藥品銷售是標準化服務,服務水平可以保證均質化。而且在標準化以后,單個藥的價格就比較低,老百姓也可以接受,用量大,整個電商平臺做到一定的規模,才能攤銷整個運營成本。去年我們阿里健康醫藥電商平臺做到了一定的規模,才獲得了盈利。
而互聯網醫療服務更為精細化、個性化。對于互聯網醫療平臺來說,規模上不去,一對一、個性化的問診服務成本難以降下來。
因此探討互聯網醫療的商業模式之前,還是先要搞清楚互聯網醫療到底應該怎么做。我認為,互聯網醫療還是應該從解決醫療信息不對稱性開始,這是互聯網的強項。
把信息不對稱的問題解決掉,就可以輔助用戶做決策,應該到哪里去看病?我們能不能通過IT化的手段幫用戶預約診療?之后購藥的服務能不能再跟上?互聯網醫療服務鏈條非常長。
互聯網醫療平臺本質是提供一項普惠服務。首先有了可觀的用戶規模和服務體量之后,接下來我們才能探討互聯網醫療的商業模式。目前,大部分企業還沒有解決規模問題。
但是,互聯網醫療行業的鏈條中有重要一環是“保險”。當平臺用戶到達一定規模時,平臺依靠健康險可獲得合理利潤,用這部分利潤反過來繼續經營好健康險,同時回饋到互聯網醫療的服務中去。這在未來會成為互聯網醫療平臺的一種盈利模式。
互聯網醫療服務規模小到談不上競爭
問:醫療健康市場是巨大的,你覺得競爭主要來自哪些方面?
朱順炎:目前在互聯網醫療服務上,還基本談不上競爭,因為大家規模都還很小,都在探索模式的創新,滿足用戶的需求。例如在線問診平臺,大家談論平臺的醫生數量,實際上醫生多裝一個(互聯網醫療)APP并不復雜,醫生獲取也并不具備核心競爭壁壘。
在線問診拼的不應該是醫生數量,而是要重新思考互聯網在醫療領域應該發揮怎樣的作用。我們想的更多是要通過海量專業醫學內容的建設,幫助患者做出診療決策,進而做好后面長鏈條的服務。
問:在網售處方藥方面,互聯網醫藥電商如何切入?
朱順炎:關于網售處方藥,主管部門正在出臺相應的政策法規,目前沒有什么特別要談的,我們將按照落地的執行辦法和流程來,也會做積極的探索。
經營互聯網醫療企業的關鍵是什么?
問:進入健康行業后,你的運營思路和邏輯發生了什么樣的轉變?
朱順炎:業界曾經在探討是“互聯網+產業”還是“產業+互聯網”,我現在的結論是“互聯網+產業”,而不是“產業+互聯網”。
“產業+互聯網”本質上沒有改變原來的商業邏輯,只是用互聯網的技術提高了產業效率。
而“互聯網+產業”要解決的是什么問題呢?信息和數據是互聯網最大的優勢的所在。很多傳統互聯網平臺一上來就做資訊、做平臺,都是偏向于信息。原因在于信息容易被數字化且被用戶需要。人們做決策之前都要有充分的信息認知,即便是一個簡單的購買行為。
由于信息能夠解決認知問題,用戶往往有著高頻需求,也由此構成了互聯網用戶平臺的基礎,用戶在聚集后產生的訴求,也將進一步推動產業的配套發展。
與傳統互聯網思維相比,“互聯網+產業”的核心轉變在于從信息走向了服務。信息鏈條往往比較短,一篇文章看完后評價、交流,信息提供的服務也就結束了。但是服務鏈條則可以拓展延伸。比如,醫藥電商服務,除了用戶線上購買,還涉及線下物流配送、貨品質量評價等諸多環節,要以服務用戶的最終效果來看整個過程。平臺問診也是這樣,問只是開始,還有檢查、用藥、慢病管理,服務周期非常長。從這個角度看,從信息走向服務大有文章可做。
目前很難詳說應該怎么做,但我們確信:應該通過包括數字化在內的各種手段,打通全鏈路的關鍵節點,保證用戶獲得較好的體驗,并最終滿足用戶需求。此外,還需設計一定的反饋機制,觀察系統到底是不是如預期在運轉。
問:經營互聯網醫療企業的關鍵是什么?
朱順炎:我覺得經營一家企業,在不同的時間段,抓住最大的機會,這對每一個經營者來講都是最大的任務和挑戰。在我上任之前,阿里健康的管理層把醫藥電商做到目前這個規模,我認為對機遇的把握,是做得非常好的。
在互聯網醫療健康服務中,從藥開始是比較好的路線。因為藥是醫療服務里少有的大規模、標準化的業務,適合在互聯網上做交付,這是經營理念背后的邏輯。
我們堅持服務C端(用戶),這是我們經營企業的思路。我們認為服務C端才是我們追求的初心,但凡有資源我們都會投入到C端上面。
后疫情時期,如何維持高增長?
問:你曾經談到醫療內容對于阿里健康的重要性,目前醫療內容建設進展如何?
朱順炎:我們希望通過發力“醫療內容”這一入口,利用醫療搜索功能做產品上的創新,推動包括阿里巴巴創新事業群旗下的夸克、神馬搜索等產品聯動,實現全鏈條醫療搜索,完成業務模式的閉環。
阿里健康在醫療內容方面做了很多探索,對于這一專業領域也在不斷投入,包括對基礎醫學知識圖譜的建設。這是我們最有把握和確定性的事情。
問:后疫情時期,阿里健康如何維持高增長、高預期?
朱順炎:疫情以來互聯網醫療在線問診量大幅增長,但對這樣的增長數據應該更理性地看待。在用戶需求急劇爆發時,沒有任何企業做好了面對這一需求的準備。而在疫情得到控制的今天,大多數互聯網醫療平臺并沒有更好地沉淀下用戶。
我覺得這反映了互聯網醫療企業要繼續努力,持續為用戶提供價值。
我們去年提供的服務里面,包括了核酸檢測、新冠疫苗預約登記等業務,我傾向于認為公共衛生為互聯網醫療提供持續的機會。去年核酸檢測我們就做得很好,覆蓋得很廣,用戶很歡迎,之后就愿意用我們平臺進行信息搜索,這是一個潛移默化的不斷活躍和轉化的過程。
大家覺得做信息服務不過癮,一定要做治療,但是對我來說做信息服務已經是非常大的挑戰了——怎樣才能把信息服務做好,讓老百姓看得懂,又能不失嚴肅性?當他不斷地點開APP進行信息檢索,這就已經是很大的提升了。如果再把突發性的服務疊加起來,可以逐步養成用戶習慣。否則,當疫情之后不再需要核酸檢測時,他為何要與平臺再建立聯系呢?
要服務更多的人,并提升服務質量,就需要進行大量投入。阿里健康希望從專業上獲得用戶的信任,愿為此以十年、二十年為周期,持續努力。
問:你一上任就是董事長兼CEO,其實是挺難的。要定方向、談執行,細節又要懂,怎么度過的?
朱順炎:我覺得有幾個層面的問題,一個是你怎么具有決策能力的問題,你作為一個企業的決策者,如果說對這些事情都沒有認知到一定高度,人家讓你決策的時候你很恐慌,不知道該說Yes和No,說不說最后都是你的責任,這么多年做企業我覺得最難的就是這個。
不同的人風格不一樣,有的人覺得自己很牛,你都聽我的就好了,后面錯了再修正。有的人覺得自己很不牛,我得多學,我就是介于中間,有些東西我大致感覺一下,覺得也沒有那么要命,先決策再說,有些覺得要謹慎一點。
你的認知不斷提高的時候,做決策堅定的程度就會不斷地提高,這是一個過程。
第二,就是你和團隊之間怎么認知,團隊怎么認知,團隊也是分層的,最核心的就是大家天天在一起,認知就比較快。對于大部分團隊,我還是推薦用OKR的方法,這幾年我用得比較熟悉了,我們把關鍵問題立項以后,你挑出優秀的人往那一放,大家就在OKR的過程當中,你叫PK也罷,探討也罷,既不耽誤事,又不用太挑戰。
我們就看看實施推進過程中,看你的思維邏輯怎么考量這個事情。你比我知道的多,我每次開會從你身上學的多,那我肯定相信你,這個方向要干就你去干。
我做企業這么多年,我覺得還是把事情做好,大家有成就感,其他的都可以用時間來解決。再加上阿里本來也是強組織的模式,大家一起配合就不會有什么大的問題。
*以上為八點健聞等八家媒體采訪提問
朱雪琦丨撰稿
季敏華丨責編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八點健聞”(ID:HealthInsight)
尊重原創版權,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本文來源:八點健聞 作者:小編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