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比想象要殘酷得多 醫藥行業可能正走在下降通道,這是數據表現出來的真實狀況。 5月12日,米內網發布了一組數據:2020年,中國公立醫療機構終端藥品的銷售額為12107億元,同比下降12.0%。 此前,米內網零售終端銷售數據顯示:2020年預計“實體藥店+電商”
現實比想象要殘酷得多

醫藥行業可能正走在下降通道,這是數據表現出來的真實狀況。
5月12日,米內網發布了一組數據:2020年,中國公立醫療機構終端藥品的銷售額為12107億元,同比下降12.0%。

此前,米內網零售終端銷售數據顯示:2020年預計“實體藥店+電商”銷售規模為4322億元,同比微增3%。
醫院、零售加總,2020年國內藥品銷售是整體下降的。
米內網介紹,這是有統計以來,全國藥品年度銷售額首次出現下滑。
品種上,2020年以抗腫瘤藥為代表的生物藥逆勢上漲,銷售額接近1500億元,同比增長12.6%。但化學藥遭遇了滑鐵盧,總銷售額同比下降14.7%。
中成藥銷售額自2019年首次出現1.7%的負增長,2020年再次大幅走低,同比下降13.9%。
真實數據可能和很多人的感受并不一樣。疫情之下,互聯網醫療火爆、網絡售藥異軍突起;公立醫院在疫情壓力下也盡快恢復了正常運轉。
但現實的確是殘酷的。尤其讓行業不安的是:各家藥企密切關注的“縣域市場”,在2020年滑坡明顯。
01進軍下沉市場淪為口號
2020年,縣級公立醫院在所有醫院渠道銷售額占比為22.6%,銷售額同比下滑14.9%;鄉鎮衛生院銷售額更是同比下滑23%。
過去幾年,多家企業紛紛探索“下沉市場”,結果不增反降?
下沉市場大有可為,幾乎是所有藥企都在喊的口號。東阿阿膠副總裁劉廣源甚至直接喊出:“在下沉市場方向專門配套團隊,加大產品在終端的鋪貨率。”
中國“縣域市場之王”阿斯利康更是把君實生物的PD-1縣域生意都承包了下來。阿斯利康縣業務負責人杜浩晨近日對媒體表示:“整個中國市場70%的人口在縣域。全國有近3000個縣,國家的大方向是醫療資源向縣域下沉。”
統計數據無疑潑下了一盆冷水。

根據米內網解釋:鄉鎮衛生院的用藥以常見病、多發病用藥為主,疫情期間,人民居家隔離,使得常見病、多發病的患病人數減少,因此鄉鎮衛生院的銷售額大降。
但這并不能解釋縣醫院銷售的下降。事實上,疫情使得大批人口無法順利返城務工,縣醫院的醫療需求應當比往年更加旺盛才對。
下沉市場不如想象的好做,也許才是真相。
渠道方面,除了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增長6%。同屬基層市場的城市社區衛生院就和縣以下醫療機構完全不同。社區衛生院在疫情期間大量承接了醫療服務需求,獲得了部分慢病用藥的市場。尤其是分級診療制度、社區醫生可以開具慢病長處方等政策的落地,使得腫瘤、心腦血管、糖尿病等用藥向社區衛生院轉移。
從數據可以看出,中國醫療體系以城市大三甲為核心的格局依然沒能改變。當縣域市場被城市社區衛生院分流,縣域的藥品消費能力就很難提高。而且越到基層,這種情況越明顯。
縣域衛生發展研究中心副秘書長劉峻曾對媒體表示,近10年,縣域醫療市場沒有發生質變,分級診療的成效還沒有顯現出來。
業內把原因部分歸結于下沉市場范圍太廣,企業營銷難以鋪開。對于大多數醫藥企業來說,進軍下沉市場目前還僅僅是一個口號。
02中藥下滑明顯亟待振興
從藥品品種看,在全部公立醫療體系中,除了醫保談判品種在2020年的銷售額大漲47%,其它藥品都在下滑。
其中,國家輔助用藥銷售額下跌最為嚴重,降幅為67%。
2019年,國家發布第一版“重點監控目錄”。2020年,這些品種在公立醫院的銷售額占比就從上一年的3.6%下降到了1.3%。這些產品大多數為臨床價值相對不高的輔助用藥品種,按照國家衛健委的計劃,這類產品未來都將逐步淘汰。
除了國家級的,各省市也有輔助用藥目錄。藥品一旦被定為“輔助用藥”,就幾乎判了“死刑”,基本無法開出處方。
今年3月,國家衛健委發布的“2019年全國三級公立醫院績效考核情況通報”顯示,醫院輔助用藥收入占比明顯下降,已從2017年的9.62%,跌至2019年的4.42%。
輔助用藥里,中藥占了很大一部分。近年來,廣東、江蘇、湖南等大三甲醫院紛紛傳出控制輔助用藥的消息,大批中成藥、中藥注射劑被限制使用。
中藥經常被打上“廉價但無用”的標簽,凡是醫院醫保經費見底的時候,中藥經常第一個遭殃。
近年中成藥市場不振的事實,已經引發了關注。2020年全國醫院渠道中成藥銷售額同比下降13.9%,銷售額占比從上一年的20.4%下降至19.8%。
上市公司中,幾家中藥龍頭企業的業績也不容樂觀。2020年,片仔癀營收增長13.78%,增幅創5年內新低;同仁堂連續3年營收下滑,2020年營收同比下降了3.4%。
中藥行業如何重整旗鼓?整體來看,中醫藥正處于傳承創新的階段。當下,大力科學發展中醫藥已上升為“國家戰略”,一系列政策鼓勵相繼出臺。
4月28日,張伯禮院士在第十三屆健康中國論壇上表示:“與其研制中醫新藥,不如先改老藥。要選當下西醫難治的病,或者沒有沒辦法治的病。”
張伯禮一直在強調,中藥要按照循證醫學的思路,為自己正名,這也是“守正創新”最現實的路徑之一。
5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中醫藥發展情況時表示:“疫情讓人我們對中醫藥的作用有了更深的認識,要發展中醫藥,注重用現代科學解讀中醫藥學原理,走中西醫結合的道路。”
中醫藥期待振興,這應當是所有從業者共同的期待。
· END ·
文丨大衛
本文來源:健識局 作者:小編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