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之后,叮當快藥還要在阿里、京東等互聯網巨頭夾縫中求生 文丨雷公 醫藥O2O大戰碩果僅存的公司,終于準備上市了。 6月22日,“叮當快藥”上市主體叮當健康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在阿里健康、京東健康等一系列醫藥電商之后,叮當快藥希望
醫藥O2O大戰碩果僅存的公司,終于準備上市了。
6月22日,“叮當快藥”上市主體叮當健康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在阿里健康、京東健康等一系列醫藥電商之后,叮當快藥希望給市場不一樣的電商體驗。
招股說明書顯示,2018年至2021年一季度,叮當快藥累計虧損額高達20.64億元。在一輪輪燒錢大戰之后,如今,叮當快藥已成為醫藥O2O垂直領域中的頭部玩家,但如何盈利,對創始人楊文龍來仿佛根本不算是一個問題。
問題是,線上藥店的盈利沒有正確答案。
多年來,零售藥店一直是資本的心頭好。高瓴、騰訊、阿里等或多或少入手收購或參股藥店。因為現實很明顯:十幾年的互聯網電商沖擊下來,零售藥店反而越活越滋潤,并且,正伴隨國家醫保局的“雙通道”政策迎來新一輪利好。
相比之下,線上藥店一直難以打開局面。如果不賣藥,只算保健品、計生用品,醫藥電商還能驕橫一陣子;一談起正經賣藥,沒誰能勝過街邊店。
更何況,叮當快藥還面臨阿里、京東、平安、美團等互聯網巨頭的蠶食。面對超過20億元的累計虧損額,叮當快藥想要扭虧為盈絕非一朝一夕,更何況,在盈利之前,叮當快藥還需學著在巨頭們的夾縫中生存,和平共處,這是叮當快藥走向資本市場最大的不確定因素。
01三年巨虧20億,規模效應還沒顯現
叮當快藥是含著“金鑰匙”出生的。2014年,各行各業都在O2O,醫藥行業也不例外。藥給力、藥快好、快方送藥等醫藥O2O企業集中涌現。
仁和集團董事長楊文龍嗅到商機,立馬行動,成立了叮當快藥。
起初,叮當快藥與其他競爭對手并無本質區別,依靠合作的30萬家藥店,承諾“28分鐘送藥上門”。不過,楊文龍很快就發現:合作藥店存在各種問題。

醫藥零售領域有著很多不為人知的門道,比如“買藥時要彎下腰去,看貨架最底層的藥”。零售藥店有自己經營法則,無論是在時效性還是在品種選擇上,O2O的叮當快藥都不能很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更為關鍵的是,當時,網售處方藥等政策的走向并不明朗,監管部門似乎傾向于“網售”+“線下店送”模式。2016年,叮當快藥決定向自營轉型,開始自建線下藥房、藥品配送系統和物流團隊。這一決定在當時就飽受質疑,但楊文龍則回應稱:當配送達到一定數量級之后,會比第三方合作成本低。
如今5年過去了,叮當快藥是否已經“達到一定數量級”?
2018年、2019年、2020年及2021年第一季度,叮當快藥的銷售收入分別是5.85億元、12.76億元、22.29億元、7.8億元。由于從2016年開始就大幅取消外部藥店合作,叮當快藥目前全部依靠自營的“智慧藥店”進行配送。據招股書顯示,截止3月31日,叮當快藥已設立286家智慧藥房,覆蓋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天津等14個城市。

相比起老百姓、大參林、益豐藥房以及國大藥房等線下連鎖藥店來說,這樣的門店數顯然還太少。但是通過高效率的手機下單直送模式,叮當快藥的單店銷售額高于傳統零售藥店。
但高得有限。健識局整理發現,2018年到2020年,叮當快藥平均單店銷售額分別是642.85萬元、580萬元和860.61萬元。與之相比,老百姓4892家線下門店平均單店銷售額為285萬元;益豐藥房5991家門店的平均每家店收入也有213萬元。
這些連鎖藥店并不完全占據核心市場,也少有O2O加持,反襯出叮當快藥的互聯網效率優勢還不夠明顯。
2018年、2019年、2020年以及2021年第一季度,叮當快藥分別虧損1.03億元、2.74億元、9.2億元、7.67億元,累計額高達20.64億元。線下藥店擴張、營銷推廣增加和收購藥房網是公司持續虧損的主要原因。
反觀阿里、京東等互聯網巨頭,盡管沒有自建零售藥店的網路體系,但憑借本地生活的流量優勢,從覆蓋用戶數量到配送時效范圍,叮當快藥都沒有絕對勝算,更多采取價格補貼的方式獲得市場。
對此,叮當快藥也表示出了擔憂:當競爭對手降低價格或提供額外利益時,我們可能不得不降低自己的價格或提供額外利益,或冒著市場份額的風險,任一情況都可能損害我們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業績。
02自身市場空間小,擴張又觸碰行業真空地帶
盡管還沒學會如何盈利,叮當快藥倒是學會了開辟一條獨占的賽道。
叮當快藥把自己所在的市場定義為“數字藥房市場”。2015年以來,數字藥房市場以72.4%的速度增長,預計到2030年市場規模將達到1980億元。
在這個自定義的賽道上,叮當快藥稱自己是“即時到家數字藥房市場最大的參與者”,市場份額將達到8.5%。

不過,叮當快藥想做的顯然不止是“數字藥房”而已。2019年9月,叮當的海南互聯網醫院獲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可以在線診療了。據招股書顯示,叮當快藥的醫療團隊主要包括16名全職及58名兼職醫生、通過與第三方醫療機構合作的800多名外部醫生,以及包括397名藥劑師的其他醫療專業人員。
專業醫生的加入,使叮當快藥提供在線診療與慢病管理的服務組合。楊文龍此前也公開表示,希望叮當快藥推進實施“醫+檢+藥+險”的健康到家戰略,緊跟疫情常態化時代互聯網醫療醫藥服務新趨勢。
如果自營線下藥店的模式走得通,叮當快藥不需要再去走線上診療這個早已被證明不掙錢的路線。在“醫+檢+藥+險”的戰略中,醫、檢只是流量入口,藥和險才是盈利核心。
叮當快藥稱,2019年至2030年,中國醫療大健康市場的復合年增長率為7.7%,預計2030年市場規模將超6萬億元。而同期,零售藥房的復合增長率為13.5%,2030年市場規模將超1.7萬億元。
按此數據推算,叮當快藥所在的“數字藥房”賽道,即便發揮到極致,也不過零售藥店市場份額的十分之一,就算是“最大參與者”,天花板也是顯而易見的。要想早日擴大規模,開辟處方藥和慢病用藥、特藥市場才是關鍵。
各大連鎖藥店的DTP藥房一向是現金奶牛。2020年,老百姓大藥房143家DTP藥房總收入10.99億元,單店效益幾乎和叮當快藥同期打平。如今,在“雙通道”模式下,打通醫保支付的DTP藥房是各家必爭的市場,叮當快藥也在2020年12月份正式啟動“DTP到家”業務。
但是,DTP和O2O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打法。O2O賣藥重點是快、提供日常化、隱私化的品種;DTP藥房則注重長期化,提供隨時跟進的診療服務。這是兩類完全不同的業務,叮當快藥想把它們融合到一起,并不容易。比如,讓老年慢病患者學會用手機買藥,就是很大的難題。
不過,從O2O的醫藥電商到慢病管理,涉足大健康領域的互聯網公司從來不缺故事。2019年7月,叮當快藥與泰康合作推出首款保險產品“泰康在線小藥箱”,涉及2000多種產品,可覆蓋60類常見疾病,同時用戶還將獲得為期一年的重疾醫療權益。
叮當快藥表示,今后還將嘗試推出門診險、商旅健康險等在內的多種創新保險產品。在“醫+檢+藥+險”的業務模式之下,占優的絕不是叮當快藥,坐擁更多流量、更龐大醫生團隊、更多集團支持的京東健康、平安好醫生、阿里健康等巨頭才是。
明眼人都知道,賽道命名不重要。是叮當快藥自創的“數字藥房”也好,“互聯網+醫藥”也罷,只要業務模式是“醫+檢+藥+險”,仍沒有找到盈利答案的叮當快藥都需要和巨頭們一較高下。
這種較量,首先要考慮的就是時間:融資上市后,叮當快藥還能燒幾年錢?
設計丨時光
運營丨林夕
本文來源:健識局 作者:文丨雷公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