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收到幾位年輕醫生朋友私信,有的說自己明明很努力,還是被人嫌情商低,找不到女朋友;有的說女友抱怨自己總加班不陪她,隔三差五鬧分手…… 做醫生真的沒人愛嗎?——當然不是的。 健哥最近就被一位醫生狠狠地喂了一把“狗糧”。在這個“空氣中都是情侶味
最近收到幾位年輕醫生朋友私信,有的說自己明明很努力,還是被人嫌情商低,找不到女朋友;有的說女友抱怨自己總加班不陪她,隔三差五鬧分手……
做醫生真的沒人愛嗎?——當然不是的。
健哥最近就被一位醫生狠狠地喂了一把“狗糧”。在這個“空氣中都是情侶味道”的日子,不妨分給大家也嘗一嘗。
故事主角是20世紀中國著名的“鼠疫斗士”伍連德,和他的結發妻子黃淑瓊。沒想到吧,伍連德這位抗疫先驅,也會“撒狗糧”。
近兩年,由于新冠疫情的爆發,一百年前在中國東北領導鼠疫防控的伍連德(1879~1960),再次走入大眾視野(他上一次被人們想起,還是在十多年前的“非典”之后)。
1910年末,東北鼠疫大流行,伍連德臨危受命,出任清政府的東三省防鼠疫全權總醫官,在4個月內徹底消滅疫情。此后20多年里,他又多次成功主持了東北、上海等地的鼠疫和霍亂疫情防控。

(網絡圖片:伍連德發明的“伍氏口罩”)
被世人稱為“鼠疫斗士”的伍連德,不僅是中國現代衛生防疫、檢疫事業創始人,還是中華醫學會首任會長,北京協和醫學院及北京協和醫院的主要籌辦者,以及 20多所醫院和醫學院(包括哈爾濱醫科大學和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的創建者。1935年,伍連德成為華人世界首位諾獎候選人,距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僅一步之遙。
套用一句俗語,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個了不起的女人。伍連德能在事業上取得如此豐碩的成就,也少不了一個女人的默默支持。這個女人就是他的結發妻子黃淑瓊。

(圖片來自伍連德自傳)
伍連德在晚年的自傳中深情地寫道,“露芙(應為黃淑瓊英文名的音譯)終其一生都是我最忠誠的伴侶,盡管一直體弱多病,但她竭力照管家庭,是一位可敬的賢妻良母,又是我在北京官場生涯中的賢內助。”
1912~1930年間,為預防和調查傳染病,伍連德不得不常駐北方,建立和裝備一系列醫院和研究機構。雖然安家北京,但他的主要工作在東北,為了和北京政界、外交公使團和海關當局建立聯系,“我那才華橫溢的妻子做了大量的社交工作,建立了許多必要的關系”。
黃淑瓊是誰?
1894年中日黃海海戰中,致遠艦不幸被擊沉,包括管帶鄧世昌在內,全艦246名官兵為國捐軀。其中,還有一位副管帶(鄧世昌的大副),名叫黃乃模。
黃乃模是福建閩清縣人,在黃家排行老三。黃家世代務農,耕讀傳家。黃乃模從北洋水師學堂投身軍旅之前,他的大哥黃乃裳正致力于走上傳統“科甲正途”。
1894年,黃乃裳考中舉人。然而時局風云突變,就在同一年,甲午戰爭爆發,三弟壯烈殉國。國仇家恨觸動之下,黃乃裳決定棄八股,從新學。此后,他參加“公車上書”,創辦報紙(福建近代第一張報紙《福報》)宣傳維新。戊戌變法失敗后,黃乃裳舉家遷到南洋,帶領福建移民在詩巫(位于今馬來西亞砂拉越州詩巫省)墾荒,主持創建了著名的“新福州”墾場。百余年后,詩巫已從當年的蠻荒之地,發展為砂拉越的第三大城市,黃乃裳仍被當地華僑尊為“港主”。
1906年,黃乃裳追隨孫中山加入同盟會,此后不僅參與革命,還在故鄉福建創辦教育和實業。1920年12月,孫中山在廣州重組軍政府時,年逾七旬的黃乃裳應邀出任了元帥府高等顧問。
1924年,黃乃裳在福建老家病逝,當時福州南臺萬侯街特意改名為“乃裳路”,以資紀念。而在30多年后,馬來西亞詩巫市也將新建的一條大街命名為“黃乃裳路”。

(福州地圖上的乃裳路)
黃淑瓊就出身于這樣一個不同尋常的家族。她便是黃乃裳的二女兒,黃乃模的侄女。
黃淑瓊生于1884年。在她的成長過程中,由于父親黃乃裳從舊學轉向新學,她所受的教育也是新舊兼備,中西合璧。在她成年時,父親已經是舉人出身的維新派社會活動家,結交了“戊戌六君子”,向李鴻章、翁同龢講過新學,后來還成為在南洋墾荒創業的實業家。而她的三叔,也是為國捐軀的高級將官,被清政府追封為三品參將,贈武威將軍。
有如此家庭和教育背景的女孩,追求者必然不在少數。伍連德在自傳里寫道,黃淑瓊“百里挑一的嫻雅美麗,在富家未婚男子中已廣為認知。不少人前來求婚,或拜托媒人,或親自登門拜訪……”
1903年,伍連德和黃淑瓊互定終身時,不過是一名剛剛結束學業的醫學生。他又是如何博得佳人芳心的?
新加坡相遇
伍連德和黃淑瓊相識,也是在1903年。
伍連德祖籍廣東,1879年生于馬來西亞檳榔嶼,在家中排行老四。他的父親是在馬來西亞開金店的華僑商人。
這個金匠的兒子,在青年時代是一名“學霸”。
1896年,伍連德獲得英國女王獎學金,赴劍橋大學伊曼紐爾學院學習。從1986至1903年的7年間,他一共從劍橋獲得了文學學士、文學碩士、醫學學士、外科學士等4個學位。而且他還在自傳中透露:“幸運的是,我任何考試從未失敗過。”
事實上,在1903年8月,伍連德已經通過了醫學博士論文答辯,只是按照當時劍橋的規矩,取得醫學學士學位后至少要過3年才能拿博士學位,由于他在前一年剛剛成為學士,要獲得更高學位必須等到1905年。
伍連德等不了這么久,很快就啟程回國了。因為冥冥之中,在東方還有一個人在等他。
1903年9月底,伍連德乘坐的輪船抵達新加坡。登船相迎的是后來的廈門大學校長、“海峽華人三杰”之一的林文慶博士。伍連德還在英國時,就和林文慶通過信,他此行到新加坡,一個重要目的就是請教文慶博士,自己將來該繼續做醫學研究,還是開一家私人診所。
伍連德到新加坡后,就在林文慶家暫住。無巧不成書,林文慶當時還有一個身份,便是黃淑瓊的姐姐黃端瓊(伍連德自傳中為“黃瑞瓊”)的愛人。而此時,黃淑瓊也正住在姐夫家中。
伍連德在自傳里專門用了一章講述婚姻家庭生活,5個小節中有4個都是關于結發妻子黃淑瓊的,其中卻并沒有提到和妻子初次相遇的場景,更沒有交代愛情如何萌生,是誰先表達好感等等細節。只是對黃淑瓊當時選擇夫婿的狀況一言帶過:在他到來之前,黃小姐和姐姐文慶夫人,對于登門求親的眾多追求者,都還沒有作出任何承諾,她們“也根本不想尋求豪門望族或大財主”。
“并非一見鐘情”
雖然伍連德自己聲明,與露芙并非一見鐘情,但他們最早于當年9月底相識,最遲不超過年底就訂婚——這不算一見鐘情,這應該是閃婚。
事實上,除了其他不足道哉的庸凡之輩,伍連德面前還有兩個強勁的對手。
其一是新加坡著名律師宋旺相,三天兩頭就到林家來獻殷勤。他是一家業務興旺的律師事務所的資深合伙人,后來也名列“海峽華人三杰”之一。另一位則是當地著名大地主陳武烈,擁有多座大宅和雄厚的房地產,多次邀請黃淑瓊到自己的豪宅參觀。用伍連德的話說,陳君“足以永遠保證黃小姐生活舒適和世上的一切需要”。
黃小姐最終還是選擇了伍連德。在伍連德看來,“自己除了取得更高的學歷外別無長處,而且前途未卜”。當然這只是他作為勝利者的謙虛姿態。因為識趣地退出競爭的宋旺相律師,后來與伍連德成為了至交好友,他二人與林文慶一起在新加坡主編《海峽華人雜志》(“海峽華人三杰”的另一杰,不用說大家也知道是誰了)。

(圖片來自伍連德自傳。從左至右分別為:宋旺相、伍連德、林文慶)
在健哥看來,剛剛畢業還沒找到工作的伍連德,能贏得大名鼎鼎的黃家二小姐的青睞,除了劍橋“學霸”的青年才俊氣質,大概還有以下幾方面因素。
其一,伍連德雖然以醫學為主業,卻是文理兼修,懂得尊重女性,沒有患上“直男癌”。在自傳中,他對發妻的憐惜之情,溢于字里行間。為了維護妻子,甚至不惜“冒犯”老岳父。
“她在一個保守的學者家庭的深閨中長大,耳濡目染的是儒家傳統的孝道、嚴格的家教與閨訓,她坐著無靠背的凳子,伏在桌子上連續學習幾個小時,還要隨時照料嚴厲的父親,為他端茶送水或找出她想要的書,形如婢女……”
對于清末仍然殘留的女性纏足陋習(黃淑瓊幼年時也未能幸免,后來放開時,腳已畸形,無法恢復本來形狀),他也是深惡痛絕。他認為,“三寸金蓮”一步三搖的姿態,“更確切地說是蹣跚移步”,“令旁觀者不禁想起當代婦女,她們為了步態扭擺而穿上后跟最高的鞋。人們或許會問:公元7世紀中國‘三寸金蓮’的造型設計師與西方原子時代的高跟鞋發明者,是否都是懷著同樣的目的而作出根本違背天性的判決?”
把纏足和高跟鞋放到一起批判,伍連德的三觀簡直不要太正。
其二,伍連德的拍照技術非常優秀。
伍連德后人保存的影集中,有一本私家照,幾乎都是伍連德給黃淑瓊拍的,而且親自裝幀。二百多幅照片中,站姿、坐姿、正面、側身,各式各樣,一個民國時代的“拍妻狂魔”暴露無遺。

(圖片來自網絡)
如此熱衷于給妻子拍照,而且還拍得如此之好,放到今天,那些看完“男朋友拍的照片”就想分手的姑娘,恐怕也要直呼“男神”。
其三,他們都與北洋水師血脈相連。
黃淑瓊的三叔是北洋水師致遠艦副管帶,而伍連德有六個舅舅相繼在清朝水師服役。其中,二舅林國祥,曾是鄧世昌的同學,任廣東水師廣乙艦(后被李鴻章借調北洋)管帶;三舅林國裕,也是鄧世昌的下屬,黃乃模的戰友,同樣在甲午海戰中殉國。
戰友都是過命的交情,戰友的后輩結為連理,自然更是親上加親。
賢內助
訂婚兩年后,1905年7月,伍連德與黃淑瓊在新加坡舉行了婚禮。

(伍連德與黃淑瓊婚禮照,來自網絡)
夫婦二人在南洋度過兩年新婚時光后,伍連德收到一份來自中國的邀聘——清政府直隸總督袁世凱請他回國,擔任天津陸軍軍醫學堂幫辦(相當于副校長)。
此時,伍連德由于在檳城推動禁煙(鴉片),得罪了當地利益集團,正在遭受打壓,而妻子身體纖弱,不太適應東南亞炎熱的氣候,也正希望回到國內,與親朋好友團聚。兩方考慮,伍連德接受了袁世凱的邀請,于1908年5月,攜妻兒(他們的第一個孩子伍長庚剛滿兩歲)買船北上,從此開始了在國內30年的“醫官”生涯。
1910年12月,在天津做了兩年幫辦的伍連德,再度面臨重要抉擇:東北爆發烈性傳染病,朝廷需要一名專家前去調查病源、并撲滅疫情。另一位留美歸來的博士,意識到此事的危險性,已經拒絕接受指派。富于冒險精神,對醫學未知領域充滿探索欲的伍連德,則毫不猶豫地接受了任務。
得知丈夫要去東北防控瘟疫,黃淑瓊無法掩飾自己的憂慮,但最終還是表示了支持,并讓伍連德覺得,妻子對自己的學識和醫術充滿信心。事實上,就在這一年,黃淑瓊剛剛生下他們的第二個兒子,而且已經懷上了第三胎。
沒人知道,如果伍連德留下來照顧家庭,當年東北的鼠疫會發展成什么樣。因此可以說,后來“鼠疫斗士”立下的功勞、獲得的榮譽,有一半都應該歸于黃淑瓊這個賢內助。
1911年,伍連德率隊前往西伯利亞一帶調查鼠疫期間,他們的第三個孩子因感染細菌性痢疾,不幸夭折,死時只有半歲。
根據后來歷史數據統計,20世紀前50年,由于醫療衛生不發達,中國嬰兒死亡率高達200‰。但是,伍連德當時如果在家,或許能救幼子一命,可惜他不在。
經歷喪子之痛的黃淑瓊,仍然竭盡所能,相夫教子。
進入民國時期,因為防控鼠疫一舉成名的伍連德,成為北洋政府和南京國民政府都十分重視的人才,歷任醫療衛生系統各種要職。他們的家也搬到北京。
但是,對伍連德這樣一個醫學家而言,做官可能并不比防控鼠疫和霍亂更簡單。此時,正如前文引述,他那位大家閨秀出身,美麗高雅、才華橫溢的結發妻子,開始為他“雪中送炭”。當伍連德常年在東北主持傳染病防控時,黃淑瓊就替他在北京打理“后院”, 宴請賓客、待人接物。
由于黃淑瓊通曉英文,她在外國公使團(特別是英國人和美國人)中也頗受歡迎,時常受到夫人們的邀請。一位美國公使夫人,每次周末聚會時,還會特意請她過去幫忙招待客人。
伍連德在國內期間主持(或參與)創建了數十家醫院、醫學院、科學團體,眾所周知,要搭建這些平臺,少不了整合各種人、財、物的資源,協調各種關系。夫唱婦隨,這些必然都少不了黃淑瓊的支持。
對于妻子的種種付出和犧牲,伍連德心里是有數的。他在自傳中寫道:
“如果說我們這種出于相互愛慕的婚姻生活完美無缺,那并不正確。由于我經常不在家,露芙經常被留在孤寂的北京家中,但她以勇敢的精神面對各種困難……我養成了一個習慣,無論去哪里,都會給她寫信,介紹我在工作和考察過程中遇到的會讓她感興趣的事物。當我們還年輕時,我們經常一起享受旅游之樂……”
伍連德為什么要把這么賢惠的妻子一個人留在北京,而不是帶在身邊?可能主要還是黃淑瓊的身體條件不允許。除了幼年在福州上學時就得過肺結核,后來她的頸部淋巴結也明顯腫大,多次手術后仍會復發。每天在自家花園里曬太陽,成為她的日常療養之法。伍連德自傳里提到,北京每年有8個月的陽光照射,對黃淑瓊來說是比較適宜的。
1937年,一直體弱多病的黃淑瓊去世,享年53歲。同年,日本開始全面侵華。八一三事變后,伍連德舉家重返馬來西亞。他一直在馬來西亞定居,1960年病逝于檳榔嶼。
(為尊重史實,我們有必要完整交代一下伍連德的婚姻狀況。由于民國時允許另娶“平妻”,黃淑瓊之外,伍連德還有一位夫人,名叫李淑貞。他們于1925年在東北結合。李淑貞一直跟隨伍連德在外奔波,為其育有五個子女。黃淑瓊和李淑貞從未見過面。)
參考資料:
伍連德. 《鼠疫斗士:伍連德自傳》. 程光勝,馬學博譯. 湖南教育出版社. 2020
王哲. 《國士無雙伍連德》.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7
詹冠群. 《黃乃裳傳》.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2
《永遠的鼠疫斗士——訪問伍玉玲女士 尋蹤伍連德博士》. 哈爾濱醫科大學官網
作者方可
本文來源:八點健聞 作者:小編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