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群認為:CAR-T市場競爭最終僅2-3家能勝出。近期圍繞CAR-T的話題依然不斷。 7月18日,復星凱特的CAR-T產品阿基侖賽注射液(商品名奕凱達)剛剛在上海舉行正式上市會,7月20日華潤醫藥就宣布以8億港元收購永泰生物10%的股份,進入CAR-T市場。
近期圍繞CAR-T的話題依然不斷。
7月18日,復星凱特的CAR-T產品阿基侖賽注射液(商品名奕凱達)剛剛在上海舉行正式上市會,7月20日華潤醫藥就宣布以8億港元收購永泰生物10%的股份,進入CAR-T市場。
市場普遍認為,復星凱特的CAR-T獲批之后,申報審批路徑已經打通,后續產品上市速度會大大加快。但從首款CAR-T的獲批經歷來看,藥監部門對細胞免疫療法這一類產品的態度還是非常謹慎的。
復星凱特創始人、公司原總裁王立群對健識局表示:“奕凱達成為中國免疫細胞療法的先驅者,之后的CAR-T產品獲批速度有望大幅加快,但行業審批以及監管勢必趨嚴,因為現在有了對標,又有了以臨床價值為導向的新指導原則。”
目前在復星凱特身后,國內申報臨床的CAR-T產品已超過30家。后來者是否還需要趟過未知區域?
01 曾預計5年完成審批 實際用時3年
自體CAR-T療法不同于一般藥物,是從患者體內提取T細胞,導入針對抗腫瘤的受體基因,并幫助T細胞激活的其它基因片段,改造后T細胞在體外擴增培養后,回輸到患者體內。復星凱特的“奕凱達”主要用于大B細胞淋巴瘤的治療。
拿到批文的當天,復星凱特創始人、公司原總裁王立群博士在朋友圈寫道:“終于畫上了句號。感激和祝賀所有為之付出的人。”
王立群對健識局回憶,當時復星醫藥與Kite醫藥成立合資公司復星凱特引進CAR-T產品時,公司樂觀估計CAR-T可在5年內獲批上市,依據是:2012年美國Kite公司從美國國家癌癥中心引進這款CAR-T、并在美國開始臨床算起,到2017年10月FDA批準其在美上市,用了5年多的時間。

中國國家藥監局在2017年底連續發布了兩個關于“細胞治療產品”的指導性文件。加上有美國的獲批經驗在先,復星凱特當時認為CAR-T產品將能很快被監管部門認可。
但是從2018年5月正式向國家藥監局提交CAR-T的臨床試驗申請,到2021年6月獲批,復星凱特還是等了3年多的時間。復星凱特在國內第5個拿到CAR-T臨床批件。不過在臨床環節,公司感受到了來自監管層的壓力。
“以往創新藥臨床試驗階段很少受到第三方監管。”王立群向健識局表示,復星凱特奕凱達則是全程監管,“在上市審評的核查中,藥監部門的檢查極其嚴格,原本4個臨床試驗中心只要檢查2個就能過關,但對復星凱特的CAR-T不僅做到100%的臨床稽查,還讓研究者現場讀片,生怕在任何數據稽查環節出現偏差。”
因此首款國產CAR-T上市進程會偏慢。
02審評完成后,藥監部門又討論了5個月
自體細胞免疫療法針對末線患者,臨床試驗階段的優勢在于不需要雙盲,也無需建立臨床對照組。但CAR-T臨床和使用中會面臨最嚴峻的問題:全過程無菌和可追溯。
正因為CAR-T需要采血和回輸患者體內,醫院和藥企需要保證在整個過程中產品不被污染,質量達到可控并符合要求。尤其復星凱特是國內第一款CAR-T,監管部門必須要確認整個過程風險可控。
為此,國家藥審中心召集業內專家以及多家申報企業,進行反復論證、推演、討論,最終監管部門才確定了控制風險的規范和標準。

王立群回憶道,復星凱特在臨床招募階段得到國內醫院機構頂級專家的支持,他們都希望能接觸到中國乃至全球最新的治療技術。CAR-T能夠獲批,醫療機構的專業能力和全力支持是功不可沒的。
在監管部門、醫院以及藥企的通力合作下,復星凱特CAR-T產品的審批也越來越順利。從臨床申報時位列第13,到獲批臨床試驗時排名第5,最終實現反超,成為國內首個且唯一獲批上市的細胞免疫療法。
健識局獲悉,早在今年1月,藥審中心對于復星凱特CAR-T的技術審批流程已基本完成,這之后的5個月監管部門都在討論責任界定,探討如何更好保障并避免監管上出現漏洞。
因此才有王立群所說的“今后國內細胞免疫療法的審批會快但也會趨嚴”。
03CAR-T競爭激烈,最終僅2-3家能在市場勝出
據健識局的不完全統計,目前國家藥監局已收到CAR-T療法的上市申請超過26項。除復星凱特獲批之外,還有藥明巨諾、亙喜生物、永泰生物等企業均已進入臨床申報環節。
業界曾傳出:CAR-T產品如此一窩蜂而上,會不會成為下一個PD-1?對此,王立群向健識局表示:“肯定不會。”
事實上,各家在靶點CD-19和CAR-T設計上并無本質差別,最大的差別是生產工藝和質量管控,不是每個CD19的CAR-T都能成功。同時,細胞免疫療法受自體的局限性影響,無法規模化生產,產能低而產品成本居高不下。
諾華CAR-T產品2017年獲美國食藥監局上市批準,市場定價為47萬美元。這是可能是目前CAR-T產品最致命的“軟肋”。
今年6月底,一份標記為復星凱特銷售訂單在網絡流傳,該訂單顯示:奕凱達的零售價格為120萬元/袋(約68ml)。復星凱特方面回應稱:目前定價方案尚未最終確定,正在進行多方溝通中。
王立群判斷:今后CAR-T市場的競爭將趨于白熱化,同靶點的產品僅有兩到三家企業最終能在市場中勝出,相關公司可能會更換靶點或修改申報適應癥。
正是因為完全看清了自體細胞治療商業運營中的一些痛點,王立群則選擇抽身而退,重新出發再創業。
王立群的新公司星奕昂(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將重點開發iPSC-CAR-NK異體細胞療法。王立群表示:“NK細胞療法和CAR-T產品相比最大的優勢是可從健康人中取樣,并可實現批量化生產現貨供應, 用于實體瘤治療”。
王立群希望借助過去4年CAR-T產品的生產和獲批經驗,以及對科學發展的認知,推出相關創新產品。現在的王立群,回到了最初創業時的原點:在短短的一個月的時間內,星奕昂招聘了十幾位員工,公司也開啟了園區研發生產設施的設計和裝修。
CAR-T之后,細胞療法還會不會有更大突破?王立群對此信心滿滿。只不過CAR-T的紅海,他不愿意再趟了。
· END ·
設計丨時光
運營丨林夕
本文來源:健識局 作者:文丨雷公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